坦白說,本來我不打算用名畫來收驚的!但是接觸藝術人生那麼久,居然第一次體會到用名畫來收驚,這大概是我始料未及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只要聽我娓娓道來,你就會明白.
禁煙節的那一天,本來是開開心心的去看小美人魚,而且還是真[魚]版,結果卻是除了歌曲好聽外,角色也普普通通,劇情也沒有給我留下印象,我就想,[不如寫個藝術心得收驚吧!],才會有今天這篇馬諦斯的[大洋洲的回憶].
[大洋洲的回憶]是馬諦斯完成於1953年的作品,目前收藏在美國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這件作品跟馬諦斯藝術人生晚期最反璞歸真的剪貼畫作品[蝸牛]都是完成於同一年,也是馬諦斯對自己從野獸派,到雷諾瓦甜美色彩致意的尼斯歲月,再到晚期透過剪貼畫的返老還童的藝術人生的完美總結.
馬諦斯藝術人生的晚期,剪貼畫成為了他藝術人生的重點,除了[爵士] [大洋洲]系列 [波里尼西亞]系列,以及為旺斯教堂的設計外,也留下了不少的單獨性質的剪貼畫作品,除了有名的[國王的憂傷]外,還有[蝸牛] [海洋動物] [藍色裸女]系列,以及這件[大洋洲的回憶]等,馬諦斯藝術人生的剪貼畫作品,有別於畢卡索立體派時期的綜合媒材,以及一般人用色紙,他的剪貼畫則是是先在畫紙上,塗上各式各樣的顏色,再用剪貼的方式,呈現出藝術人生的造型,畢竟對經歷過大病後,對自己的人生有新的體悟的馬諦斯而言,藉由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呈現出藝術人生的意義.
[大洋洲的回憶]的另外一個亮點,就是馬諦斯對南太平洋旅行的回憶了.
1930年代,為了替自己的藝術人生尋找更進一步的點子,同時也為了向高更致意,馬諦斯去了一趟大溪地,被大溪地的海洋美景 熱帶島嶼和人文風情,深深的吸引住,還去了高更當年在大溪地時期拜訪過的景點,回到巴黎後,馬諦斯就把自己在大溪地旅行時的靈感給記錄下來,也就是完成於1939年的[大溪地的窗戶],然而真正實現,則是到了馬諦斯藝術人生晚期,才透過剪紙畫呈現出來.
在[大洋洲的回憶]這件作品中,馬諦斯巧妙用剪紙畫的手法,呈現出大溪地美麗的一切,包括海洋 美人魚的生物 獨木舟 香蕉以及熱帶植物等等,藉由簡單的造型,以及多采多姿的顏色,除了喚起馬諦斯對大溪地旅遊時期的回憶外,同時也讓觀眾透過畫作,來了一趟虛擬的南太平洋之旅,或許更應該說,來了一趟有如東南亞 加勒比海,甚至是澳洲大堡礁的異國海洋風光之旅,在這趟偽出國旅程之後,可以感受到馬諦斯創作這件作品的用心.
我想,在欣賞馬諦斯[大洋洲的回憶]的時候,你是否也可以忘掉真魚版[小美人魚]的不愉快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