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北捷三峽鶯歌輕軌的興建(從北捷頂埔站開始,到鶯歌一代為終點,未來計畫與桃園機場捷運接地氣),也讓新北市土城以南的三峽 鶯歌的再次蛻變看好,畢竟如今的新北市,就跟當年因為興建捷運系統,而邁向脫胎換骨的台北市一樣,面對當前城市的建設而有所改變.
說到三峽,大家的印象都停留在三峽祖師廟 金牛角麵包以及碧螺春綠茶,還有藍染布料,但是對愛好藝術,尤其是喜愛台灣前輩畫家的程度,幾乎可以跟歐美進現代藝術相提並論的我而言,三峽也是台灣藝術史上最有名的前輩畫家-李梅樹的福地,李梅樹畫三峽的風景與人文,就跟莫內記錄下吉維尼花園的四季,雷諾瓦記錄下十九世紀女性的時尚與工藝美學,梵谷描繪出法國南部小鎮阿羅的美,卡玉伯特描繪出城市生活中,現代人的寂寞,甚至是羅特列克記錄下十九世紀,蒙馬特紅磨坊的美好年代,二十世紀初期還有巴黎派的尤特利羅,用畫筆記錄下蒙馬特建築之美,都是一樣的道理.
而當我在三峽的橋下,素描寫生的時候,我也想起了李梅樹藝術人生中,同樣也是描繪三峽大橋的一件作品[三峽春曉].
[三峽春曉]是李梅樹描繪三峽早晨的美好時光中,我最喜歡的一件,完成於1977年,目前收藏在三峽的李梅樹美術館.
在[三峽春曉]這件作品中,李梅樹把三峽附近的橋樑道路,以及附近的小溪的清晨好時光,描繪得栩栩如生,有如走進畫作中的清晨愉快氣氛中,仿佛就像是2020年第一天的清晨好時光一樣的氣氛,也再次讓人想起了莫內藝術人生的曠世名作[印象,日出]的美好記憶.一百年前的法國,莫內透過中國水墨畫的潑墨技法,結合了自己藝術人生中,透過水霧式的視覺效果,呈現出清晨時分,巴黎塞納河上的美好時光,而在100年後的1970年代,身為台灣前輩畫家的李梅樹,在他藝術人生晚年,因為忙碌於三峽祖師廟的古蹟維護工程的同時,依然念念不忘用畫筆,描繪出面對70年代石油危機的憂患意識之下,十大建設與城市化逐步崛起的台灣為背景,描繪出了三峽人在傳統的生活中,也要面對當前現代都市化建設的美麗與哀愁.
除了三峽附近的溪水外,畫面左下角的三名洗衣婦,也是這件作品最大的看點,值得一提的是,洗衣婦也是李梅樹的藝術人生,經常出現的人物主題,就跟十九世紀中期,巴比松畫派的代表性人物-米勒透過畫筆,描繪出農業社會的農婦拾穗的景象開始,透過藝術描繪社會歷史背景以及蔗民生活,開始漸漸成為藝術家的主題.後來在十九世紀的印象派中,無論是雷諾瓦透過畫筆,描繪出十九世紀巴黎女孩的時尚風情,或者是晚期女性人體之美,還是竇加筆下的女芭蕾舞者 女歌手 女燙衣婦人的女性生活剪影,再到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前輩女畫家陳進筆下的女性時尚,以及二十世紀晚期,李梅樹筆下三峽洗衣婦的圖像,這些畫作除了為早期的台灣女性留下歷史記憶外,同時也是對台灣農村社會的歷史見證,透過畫作來親身體會那個一去不返的美好年代.
二十世紀中期的台北縣三峽,在三峽土生土長的藝術家李梅樹,透過畫筆描繪出了三峽的自然風景,以及人文懷舊氣氛,同時也見證了三峽和台灣很多城市一樣,面對都市化的趨勢之下的美麗與哀愁.如今到了二十一世紀,昔日的台北縣已經脫胎換骨,升格為新北市,而隨著新北捷運三峽鶯歌線的施工,意味著三峽和鶯歌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新風貌,然而在新北捷運三鶯線完工之後,是否可以讓三峽再現昔日的風華呢?而到時候是否會有更多的人,想起李梅樹這位藝術家,就跟這幾年的郭雪湖熱潮一樣?想必各位一定會很期待.
在我完成素描的同時,我的腦海裏面也已經開始構想北捷三鶯線通車之後,來到三峽探索李梅樹藝術人生的圖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