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周末就要跟敲可愛的女生朋友,去北投走走了,同時也回味十三年前,跟小舅舅一起去北投的回憶,當然這次我跟敲可愛的女生朋友的北投行中,會有去新北投車站的行程,就趁機先來寫一下.

La Gare Saint-Lazare - Claude Monet.jpg

Claude Monet, 1877, Saint Lazare, Musée Marmottan Monet.jpg

1877年,莫內透過他印象派水霧般的構圖,描繪了巴黎市的聖拉薩車站,在用印象派呈現出工業革命與普法戰爭之後,巴黎市鐵路崛起的那個美好年代,以及火車站忙碌的時刻,而在莫內創作這件[聖拉薩車站]的十幾年之後,也就是1891年,台灣最早的北部鐵路,在劉銘傳的監督之下完工,此刻開始,歐美的鐵路建設,也就帶到了台灣這片土地上,到了日本治台時期,台灣的鐵路建設也已經大致完成,同時也開設了北淡線鐵路,就跟十九世紀巴黎到法國郊外的鐵路一樣,台灣光復之後,鐵路建設大幅的進步,而李鳴鵰的兩件攝影作品[台北車站]以及[新北投車站]就給鐵路建設留下了歷史的倩影.

李鳴鵰的[新北投車站]是1950年拍攝的作品,目前收藏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這件作品是李鳴鵰在[台北車站]之後,另外一件拍攝台灣鐵路的作品.

在這件攝影作品中,李鳴鵰透過自己的攝影鏡頭,記錄下了新北投車站中,人們等待列車到站的日常,當時的新北投車站,就跟台灣當時的很多鐵路車站一樣,都是走露天式的路線,讓人想起了莫內的藝術人生筆下,透過印象派水霧氣氛的畫筆,呈現出十九世紀巴黎市車站忙碌的日常,以及人們搭乘鐵路,到郊外踏青的愉快心情,就跟通車於1901年的北淡線鐵路一樣,都是假日的時候,當時人們透過搭乘北淡線鐵路,遊覽台北市的主要觀光景點,甚至可以去淡水走走,就跟現今的集集線 平溪線觀光列車是一樣的道理.

然而莫內自己沒有想到,在一甲子後的二十世紀五零年代,也就是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台灣的攝影藝術家李鳴鵰,居然可以透過鏡頭,先後拍攝下台北車站與新北投車站,這兩個分別在都會區與大自然郊外的鐵路車站,一樣都是李鳴鵰的攝影作品,一個是在平常的大城市中,人來人往的車流量以及二戰之後城市的復興,另外一個是讓我們重新喚起十九世紀,那個搭乘鐵路來到郊外的美好年代日常.

而李鳴鵰的這兩件作品,恰巧也為北淡線鐵路,留下了歷史的倩影.

1960到70年代,隨著台灣十大建設中交通項目的進行,道路一條一條的完工,加上1970年代,台灣在世界性的石油危機焦慮之下,居然可創造出人人一家一輛汽車的盛行,讓北淡線的鐵路開始沒落,就跟1940年代汽車 道路的盛行,讓洛杉磯的市區輕軌列車逐漸沒落,最後從歷史舞台謝幕一樣,1986年政府宣布北淡線將轉型成捷運淡水線,也宣告了北淡線歷史的終結,1988年夏天,隨著最後一班北淡線的開出,北淡線也完成了他的歷史任務,功成身退,之後的故事就跟你我知道的一樣,脫胎換骨成為今日的淡水線,之後在2014年,再一次蛻變成淡水信義線.

雖然曾經的新北投車站,已經成為歷史古蹟,然而當你我經過北捷新北投站,看著這座歷史車站的時候,想必你我一定會想起有如十九世紀印象派莫內藝術人生筆下北淡線的美好年代吧!

 

 

 

 

arrow
arrow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