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外太空,不只是一場偉大的探險,同時也是一種夢想的象徵。2016夏天於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展出的「NASA-一場人類冒險特展」,不但將帶領觀眾認識太空歷史與太空對流行文化的意義,同時也將與觀眾一起體會夢想前進的精神。

成為太空人,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不只是從小到大的願望,同時也是代表了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勇氣。記憶中筆者小學時代的第一篇作文,寫的就是「我想成為……」,在這篇作文中,筆者選擇太空人做為發揮的主題,不單純只是想成為太空人而已,更是代表了筆者對於未知事物的探索、冒險的勇氣以及對於夢想實現的渴望。

後來雖然筆者並沒有作為太空人,但是太空人的使命-「向未知世界探險與追逐夢想的渴望」的精神依舊保留了下來,參觀這場科教館的太空特展,不但讓我們學習了人類歷史上勇闖太空的關鍵時刻,也喚起了關於太空的流行文化。

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

古代人透過星星的觀測,了解自然界發生的一切,並且出現了後來的看星星算命,然而小小的一個動作,卻也成為了科學革命時代的天文科學以及後來人類探索星空的基礎。

1957年,當美國與蘇聯兩大強權,進行冷戰進行到不可開交的時候,兩大強權國家把冷戰對決,從原先的原子武器對決,移植到了外太空。俄羅斯在當年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這個行動不但打開了人類自科學革命時代以來單純透過天文學探索宇宙的框架,也宣告了太空時代的到來。

有感於俄羅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壓力,美國在1960年代,開始進行太空探索計畫,希望探索太空的冒險,能比俄羅斯更能前進。最後美國決定選擇登陸月球,作為美國探索太空的主力,在阿波羅11號太空梭的一臂之力之下,於1969年7月16日升空,於同年的7月20日登陸月球,當時與阿波羅11號一起登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壯,不但在月球上留下了足跡,同時也留下了改變20世紀現代歷史的名言:「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探索世界的一大步!」

1971年,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太空站成立,而在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發射,讓太空探索進入了白熱化的時代,然而人類對於太空探險的夢想,卻也帶來了兩起跟太空探索有關的悲劇,分別是1986年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件,以及2003年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回地球途中墜毀事件。

1986年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件,是人類在太空探索歷史上,最悲劇性的一個章節。1986年1月28日上午,挑戰者號太空梭在佛羅里達的太空站發射後不久,就發生爆炸事件,造成七名太空人喪生的慘劇。這場慘劇震驚了當時對太空探索抱有一些熱情的美國社會,當時的美國總統雷根除了哀弔外,同時也下令成立特別委員會調查這個事件。後來知名的物理學家費曼博士,還透過冰水與橡皮筋的實驗,揭開了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件的真相,震撼了全世界。

而發生在2003年2月1日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意外事件,是自1986年的挑戰者號爆炸事件後,最嚴重的一次太空探索意外事件。哥倫比亞號進行任務的時候,發生了解體意外,造成7名太空人不幸喪生。

跟太空有關的電影

太空探險這樣的題材,不但是一場冒險盛宴,同時也是代表了好萊塢造夢工場源源不絕的創意,在筆者參觀這個太空展覽的同時,也想起了一些而熟能詳的太空題材電影。

阿波羅13號(1995年):本片是朗霍華導演一戰成名的代表作,電影於1995年上映,而該年也正值電影工業誕辰100年。電影改編自阿波羅13號於1970年登陸月球發生事故後,安全返航的驚險經過,而這場經過後來也被視為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上,最驚險的一頁。該片由金獎影帝湯姆漢克斯主演,並且在1995年的奧斯卡抱回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剪接兩項大獎,電影的一段台詞「休士頓,我們有麻煩了!」後來也成為了影史經典台詞之一。

2001太空漫遊(1968年):本片是影史第一部以太空探險為題材的科幻電影,由史丹利庫柏立克與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攜手打造。電影描述在不久的未來,人類與超能電腦在外太空展開對決的故事,該片上映時雖然獲評價一般,但是本片的優異票房成績以及科幻風格的創意,還是受到了觀眾的歡迎,本片也是196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特效獎的得主,如今「2001太空漫遊」已經是太空科幻電影的里程碑與經典之作。

地心引力(2013年):本片是1995年的「阿波羅13號」後,又一部以外太空為題材的科幻災難片。金獎影后珊卓布拉克在本片中飾演一位女太空人,為了安全返回地球,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在外太空尋找生存之道。本片於2013年的奧斯卡獎拿下七項大獎,包括最佳導演與視覺特效,而艾方索柯朗也成為影史第一位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墨西哥導演。

星際效應(2014年):如果說到關於太空探險題材的神片,筆者相信大多數的人一定會選這部!本片是曾經打造過「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作品。故事描述在未來世界,地球因為氣候異常陷入悾年的生存危機,人類為了尋找另外一個適合居住的星球,駕駛太空船展開一場驚險刺激的星際之旅。電影結合了太空探險、蟲洞效應、地心引力與黑洞,相信觀眾當時與電影的角色一起探索外太空的時候,一定會對地球上的角色感到坐立難安。本片的最後高潮-黑洞父女相遇是片中又哭又感動的橋段,相信不少觀眾會對金獎影帝馬修麥康納透過黑洞的不可思議力量,傳送自己的訊息給自己女兒的情節感到催淚,本片也是2014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的得主。

絕地救援(2015年):描述火星上故事的電影雖然很多,包括了「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全面失控」、「火星任務」等,但沒有一部火星題材的電影比「絕地救援」還要更深植人心。2015年的科幻劇情片「絕地救援」改編自暢銷的科幻小說,由雷利史考特執導,本片描述一位植物學家出身的太空人,因為意外流落到火星,在火星上一邊種植馬鈴薯、一邊等待救援機會的到來。本片是以「神鬼認證」系列走紅全球影壇的麥特戴蒙,挑戰演技極限的代表作。

「福衛一號人造衛星」的故事

參觀這次科教館太空特展,除了對太空探索時代的冒險精神,感到感動的同時,筆者也會想起台灣自己的人造衛星-「福衛一號人造衛星」的故事。

記得當時福衛一號人造衛星要發射的時候,台灣全國人民對於這個振奮的消息感到很期待,畢竟當時社會在經過無數重大刑案與意外事故的創傷之後,人民自然而然需要一個鼓舞勵志精神的形象出現,所以福衛一號從正式完成建造後到發射前,大家對他充滿了熱烈的期待。

當福衛一號衛星的形象圖畫,在小牛頓雜誌報導的時候,筆者的心情可以說是十分的期待,因為這不只是我們台灣太空科技歷史的關鍵時刻,同時也象徵了台灣人冒險犯難的海洋文化精神。後來的小牛頓第176期曾經以特別報導的形式報導這則新聞,不過在歷經了機械測試的小小意外後,福衛一號終於在1998年12月中旬運往美國,進行發射前準備作業。

就在1999年的1月27日,福衛一號在美國太空總署-卡拉維爾角空軍基地發射成功了,當福衛一號發射的這一瞬間,不只前往美國觀看衛星發射的幸運兒、台灣的媒體新聞記者、還有守在電視機前面關心這件事情的朋友,臉上的興奮可以說是十分振奮的,因為這個歷史事件,不只是衛星發射而已,同時也是台灣太空科技發展歷史的轉涙點,以及台灣社會在當時經過天災人禍之後,再次站起來的精神指標。

結論

參觀這個夏天科教館的太空展,告訴我們的不只是太空探險的意義,在太空探險的每一個元素,包括了人造衛星、太空衣、登陸月球的歷史記事、太空梭、太空站模型等等,傳達的更是我們實現夢想的勇氣以及冒險的精神。相信大家在參觀完太空展的時候,不但會對這些太空探險的歷史故事感到感動,也會領悟到項衛知識界探險的勇氣!

arrow
arrow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