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夏天展到秋季的北美館典藏展-「台灣製造」,展出了不少畫家的作品,包括我熟悉的李石樵、郭雪湖、陳澄波、黃土水、林之助、倪蔣懷、林玉山等藝術家,還有他們的作品。
在這些作品中,有一件作品是描繪北美館附近的圓山風景,當然也包括了劍潭山(這個地方就是我跟我少爺一起去建行的地點之一。)以及中山橋,而2018北美館的台北雙年展,就有一件作品是以該件畫作為主題呈現的聲音裝置藝術,這件作品是郭雪湖完成於1928年的「圓山附近」,目前收藏在台北市立美術館。
「圓山附近」的創作動機1927年郭雪湖第一次參加「台展」(相當於19世紀巴黎的學院派沙龍展)成功之後,為了尋求藝術人生上的突破,決定尋找下一個可以作為台展參展的題目,這時候圓山的劍潭山風景,意外吸引了郭雪湖的目光,他覺得很適合作為繪畫的題目,於是就以圓山附近的風景為主題,完成了這件郭雪湖藝術人生的代表作。就在完成這件作品後的,郭雪湖把這件作品送去參加1928年的台展,果然大受歡迎。
在「圓山附近」這件作品中,郭雪湖把自己看到的圓山景色,描繪的栩栩如生,畫中的背景是一大片的劍潭山綠意盎然景色,讓人暫時忘記了都市叢林的忙碌熱鬧,讓自己置身在一片美麗的大自然中,畫中的劍潭山讓我想起了過去我自己去劍潭山、或者是跟我弟弟一起去劍潭山的回憶。郭雪湖這件作品的主題讓我想起了雷諾瓦的一件印象派畫作「山中小徑」同樣都是畫大自然,然而雷諾瓦是陽光的半抽象構圖、而郭雪湖則是日本膠彩畫的造型與風格。
除了綠意昂然的風景外,「圓山附近」畫作的另外一個看點,就是畫面右下角的農婦以及畫面左下角的中山橋,右下角的農婦是當時日治時代的台灣社會常見的景象,畫面的農婦種植農作物的姿態,忍不住讓人想起了十九世紀巴比松畫派畫家米勒筆下的農婦形象,例如「拾穗」、「晚禱」、「播種的人」等以農家生活為主題的作品,有趣的是,郭雪湖的另外一件作品「芝山景色」的畫面中也有一位農婦。
而畫面左下角的鐵橋,正好就是現今位在北美館門口的中山橋,雖然現今的中山橋已經現代化,但是郭雪湖在畫作中的中山橋,當時還是鐵橋,除了為早年的中山橋留下美麗的倩影外,同時也跟農業社會與都市化的美麗與哀愁巧妙結合,其實這樣的主題在印象派的作品中也很常見,尤其是莫內的作品。
在郭雪湖創作出「圓山附近」之後,不但讓郭雪湖打響了知名度,之後郭雪湖創作的「大稻埕」以及「芝山景色」不但讓郭雪湖打下了風景畫藝術佳的基石,同時也為台灣的美術史寫下動人的一章。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