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5年我從大理高中畢業之後,我除了唸實踐大學的這幾年跟國高中家教數理老師徐老師,有短暫幾次的電話連絡外,大部分幾乎都去去圖書館自修、借想要看的小說或者參考書籍才會遇到徐老師。最近一次見面是上個月家教老師師丈的告別式上,對她表達問候。

上個禮拜五晚上,也就是2018年的11月2日,受到國高中數理家教徐老師的邀請,我來到徐老師位在復興北路的新家拜訪,順便一起享用火鍋聚餐,看著徐老師新家簡單樸實的造型,以及火鍋飯局的用餐氣氛,忍不住讓我想起了馬諦斯尼斯甜美時期的一件作品「安樂椅上的女人」。

「安樂椅上的女人」是馬諦斯尼斯甜美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完成於1923年(這一年正好是我外公外婆出生的那一年!),目前收藏在美國的費城美術館,這件作品曾經兩次來台灣展出,分別是200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馬諦斯特展」以及2010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費城美術館典藏展」。

在「安樂椅上的女人」這件作品中,一個身穿希臘式白色長袍造型的女子,安詳的作在安樂椅上,似乎是在思考什麼事情的樣子。馬諦斯在這件作品的構圖上,參考了雷諾瓦的印象派風格,畫中的東方風格地毯、陶瓷花瓶、蕾絲女帽、裝飾風格的室內景色,幾乎都是馬諦斯對雷諾瓦這位印象派大師的致意,巧合的是,馬諦斯的現代藝術戰友畢卡索,晚期的作品幾乎也可以看見雷諾瓦與馬諦斯的影子。

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件作品的時候,那時候我才高一,我跟我班上的女生朋友一起去看馬諦斯展覽,第一眼看到這幅畫的時候,就被他鮮豔的色彩給吸引住了,雖然那時候我認識的藝術家除了印象派外,比較熟悉的現代藝術家就是畢卡索、達利跟米羅,然而這個馬諦斯特展卻也意外讓我跟馬諦斯,結下了不解之緣。

後來在2010年夏天的北美館「費城美術館經典展」中,當時展出了幾件馬諦斯的作品,「安樂椅上的女子」就是其中的一件,在這幅畫面前的我,不但喚起了當年我在歷史博物館看馬諦斯展覽的回憶(歷史博物館的馬諦斯特展我共刷了兩次),同時也讓我發現,馬諦斯的藝術人生除了華麗的野獸派繪畫、以及晚年色彩鮮艷的剪貼作品外,尼斯時期的甜美色彩作品,也是馬諦斯最重要的代表性時期。

為什麼我會把這件「安樂椅上的女人」的構圖風格,跟雷諾瓦合併在一起呢?這一切大概要從2013年夏天故宮的「雷諾瓦展」說起,當時展出的藝術家除了雷諾瓦外,還有馬諦斯、畢卡索等人。而雷諾瓦藝術人生的主題-戴帽子的漂亮女孩、花瓶靜物、東方風格的裝飾室內,也都是馬諦斯的藝術人生的甜美尼斯時期,時常會出現的主題,這也就是馬諦斯的藝術人生的尼斯時期,跟雷諾瓦的甜美色彩產生異曲同工之妙的原因,而我也把馬諦斯此時期的作品,稱呼為「甜美尼斯時期」就是這個道理所在。

在我享用豐盛的火鍋飯局的時候,我的思緒又再次讓我想起了馬諦斯這件「安樂椅上的女子」這件作品,不只是馬諦斯甜美尼斯時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馬諦斯對雷諾瓦致意的情書。

arrow
arrow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