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遲來的白晝之夜前,本來要去芝山岩緩解一下緊張的心情,可惜因為天候不佳延後,而在遲來白晝之夜這一天,去了富邦美術館的梵谷展,可惜規模不大,加上遲來的白晝之夜讓人有些失望,雖然彌補了一年前的遺憾,但是總覺得少了甚麼.
就在今天下午,趁著天氣涼爽,我到芝山岩散步,這次因為天候的關係,就決定大破大立,沿著步道行進,來到一座生態池的時候,意外看到了一隻鴨子,與一隻黑冠麻鷺爭地盤的畫面,兩隻水鳥看起來勢均力敵,但最後卻是鴨子勝出,就在我欣賞這個景色的時候,我想起了梵谷藝術人生的一件作品[翠鳥].
[翠鳥]是梵谷完成於1886年的作品,也是屬於巴黎時期早期的作品,目前收藏於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
1886年,梵谷到巴黎的時候,當時巴黎藝壇已經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奈在1883年過世,第一代印象派已經隨著1886年的最後一次印象派聯展,功成身退,創始成員莫內 雷諾瓦 希斯萊 竇加等人一一自成一派,印象派至此也分成兩條路,一條為秀拉與西捏克的點描主義畫風為領頭羊的新印象派,另外一條則是由塞尚 高更與羅特列克領軍的後印象派,梵谷也是在這個時間點,趕上了後印象派的順風車,當然也還是少不了印象派時期的實驗之作,[翠鳥]就是其中的一件.
[翠鳥]這件作品是梵谷少數幾件以大自然動物為寫生的作品,畫作的主題雖然是翠鳥,但是筆觸上走的卻是莫內藝術人生早期的靜物畫描繪手法-有如日本畫的風格,把翠鳥在河邊停歇的景色,描繪得栩栩如生,有如攝影一樣,描繪平常的景色,就是印象派的主題,梵谷巴黎時期的印象派作品,初期大多都是以城市風景為主題,後來開始演變到大自然的觀察,靜物畫以及人物畫的描繪,中期曾經一度使用新印象派的點描繪畫手法,後來又開始轉變,也為後來的阿羅時期,打下了基礎.
在我在芝山岩生態池,等待翠鳥的時候,想起了梵谷那件[翠鳥]作品,也想起了這些年,從中正紀念堂到植物園,再從台大校園到大安森林公園,甚至是大溝溪,彩虹橋,以及北動都可以看到翠鳥的影子,本來我期盼可以在芝山岩的生態池,也可以看到翠鳥,可惜最後雖然沒有看到,但可以讓這陣子的心情沉澱下來,至少可以讓可能(?)到來的選舉焦慮症候群,能獲得減緩的效果.
離開芝山岩生態池,沿著步道的時候,我似乎心裡在想一個問號:
[何時才能再看到美麗的翠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