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印象派是改變二十世紀藝術歷史的轉淚點,然而和大多數的畫派一樣,最後這些藝術家也一人一派,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在經過1886年,印象派畫展的內戰之後,印象派分裂成了「新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兩大畫派。

在「新印象派」與「後印象派」兩大畫派中,在畫風與創作取材上,跟印象派有很大的不同,「新印象派」的主要藝術家為點描主義的祖師爺秀拉與新印象派的大師級人物西捏克為主。而「後印象派」則是印象派內戰之後的新畫派,是由四大天王-高更、梵谷、塞尚與羅特列克為主要的成員。

這四位後印象派畫家,創作的題材都有自己的風格。梵谷以阿羅的黃色景色與對藝術這一行的瘋狂,獻給藝術的一生。塞尚因為被印象派唱衰過魯蛇的經歷,決定自己一手開創與印象派分庭抗禮的藝術風格,並且以一系列靜物畫畫作,流傳後世。羅特列克主要的創作,是以法國巴黎蒙馬特的歌舞文化為創作靈感的女神,呈現出一種日本浮世繪風格的美學。

這篇要給各位朋友介紹的藝術家,就是以南太平洋的美麗風景與人文采風,成為後印象派重要的藝術家,並且開啟馬諦斯帶頭的野獸派畫派的後印象派畫家-高更。

出生於1848年,1903年孤寂在太平洋島嶼上過世的高更,少年時代的高更由於跟家人探險的緣故,對世界的美麗風景,產生了一種感動的印象,少年時代大多在海外度過的高更,先後來到了巴拿馬、祕魯、巴西、智利,這些南美洲風情的熱帶國家,對高更感到心動不已呢!

或許是因為自己內心的藝術與冒險結合的因子,始終沒有停過的關係,高中畢業後,高更考上了船員工作,船員生活的這幾年,高更探險的國家版圖多了瑞典與原本的南美洲,然而高更真正實現自己探險風情的藝術人生,則是到了較晚才實現。

到底高更為什麼會走上藝術與探險的這一條冒險之路呢?這一切要從高更1880年開始寫起。這時候的高更,跟一名丹麥的女子結婚,還生了孩子,高更也在證券交易所上班,名利雙收,可以說是人生勝利組的教科書,雖然高更也開始嘗試收藏一些印象派的作品,自己也開始畫畫,但是也只是好玩而已。

然而在某一天,高更似乎是感受到,畫畫也可以是職業,決定辭掉了證券行的工作,沒想到這一辭職,換來的卻是妻小對他的不諒解,高更也度過了藝術生涯中低落的一段時期,後來是他體內的冒險因子鼓勵高更,勇敢探索世界,用藝術畫下一切,1886年的阿凡橋時期,高更開始嘗試一些異國色彩的畫作,然而讓高更萬萬沒有想到,這一趟阿凡橋之行,不但讓他在巴黎的低潮心情解放,最後也改變了他的一生。

或許是因為巴黎是他的傷心地的關係,加上1888年梵谷割耳奇案,讓高更感到了一種自己的藝術理想被拒絕的無奈,此後這幾年,高更化身成為一位為藝術而殉道的探險家,1891年的一次大溪地行,讓高更迷上了這個有如第二個家的地方,此後除了偶爾幾次回法國外,高更一生沒有再回到巴黎,最後在1903年,在法國大溪地的一處孤島,寂寞的離世。

雖然高更為藝術漂泊的日子,看起來是一個為夢想而奔走的瘋子會做的事情,但是它有如異國色彩的畫作,不但是後印象派畫派的代表性藝術家,同時對盧梭異國的叢林畫作、那比畫派以及轟炸二十世紀藝術歷史的野獸派代表人物-馬諦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

筆者喜歡的高更畫作,介紹如下:

草地上的談話,阿凡橋(1888年,比利時皇家美術館藏,曾於2010年來北美館高更展展出)

這件作品是高更在阿凡橋,也就是不塔列尼時期的畫作之一。雖然畫風已經有那比畫派的味道,但構圖的格局還是有早期印象派畫作的影子,畫中兩人對話的模樣,配上被風吹著著布塔列尼風景,很有印象主義呈現出風吹之美的畫風,畫中男女的服裝,具有道地的布塔列尼風格,也代表了高更在布塔列尼時期的藝術人生。

馬丁尼克的風景(1888年,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國家畫廊藏,曾於2010年來北美館高更展展出)

高更在1887年來到位於法國大溪地的馬丁尼克島之後,對於當地的異國風情與熱帶島嶼印象,逐漸迷上,這一趟馬丁尼克島的逗留,也未後來高更的大溪地畫作,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完成於1888年的「馬丁尼克的風景」,是高更的藝術人生轉型非常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畫中美麗的熱帶植物,已經從原本的印象主義畫風,轉變成一種那比派與野獸派繪畫的風格,畫作的色彩大量使用了熱帶風格的色彩,包括了橘色、橙色與黃色,這些顏色除了熱帶風格的色彩外,也是高更之後的一系列大溪地主題畫作,會出現的顏色。

海灘上的大溪地女人(1891年,巴黎奧賽美術館,曾於1997年黃金印象特展來台灣展出)

來到大溪地的高更,擺脫了巴黎生活的不愉快,有如如魚得水般發展他的藝術人生,此後到1903年過世前,大溪地就是他的第二個家。

完成於1891年的「海灘上的大溪地女人」是高更大溪地時期的代表性作品,畫中的兩個女人,互相你看我,我看你,一種自然的模樣,與世無爭的情境是高更在大溪地時期的生活寫照,也是後來的大溪地系列畫作會頻繁出現的風格。

畫中婦女的大溪地傳統服裝、黃色與橙色的配色,大溪地海灘的美景,依副安詳的模樣,不但是大溪地的風情特色,也是高更大溪地時期的藝術人生心情寫照。

布塔列尼的雪景(1894年,巴黎奧賽美術館)

高更藝術生涯的後期,幾乎都在大溪地度過的,除了在1894年返回法國外,終其一生沒有再回到法國,這件「布塔列尼的雪景」完成於1894年,這件作品傳達出了高更對法國的思念。

「布塔列尼的雪景」跟高更在大溪地的畫作相比,有很大的差異,這件作品不像大溪地時期用明亮的顏色,反而使用的是陰暗色調的顏色,陰暗的色調是高更對自己當時在巴黎時期不愉快回憶的反省,同時也是為印象派致意。

本件作品的構圖,神似莫內的印象派畫作構圖的風格,似乎是高更想要為印象主義的繪畫,至上誠懇的敬意,也是對自己早年藝術人生時期,對印象派產生的藝術夢想的反省與領悟,或許是因為高更在這之後沒有再回到法國的關係,高更就把這件作品帶在身邊,直到去世。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在哪裡?我們往哪裡去?(1897年,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1897年對高更來說,是很心碎的一年,先是永遠告別了法國這個傷心地,隨後女兒又在1897年1月過世,以及身體不好的關係,接二連三的打擊讓高更產生了想要自殺的念頭。

抱著這樣的念頭,高更完成了這一幅藝術人生的史詩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在哪裡?我們往哪裡去?」,這件作品中,高更雖然延續了她大溪地時期的藝術人生繪畫風格,但是畫作背景卻是陰暗的背景,跟完成於1894年的「布塔列尼的雪景」一樣,都是述說她人生的低潮期。

在這件作品中,高更透過藝術的手法,呈現了一個每個人都會思考的事情-生與死、愛情與結婚、成家與生子,透過藝術的繪畫呈現方式,高更反省自己的一生,並且思考一個從人類成立文明以來,都會思考的哲學議題。整幅畫作的構圖,具有一種史詩的氣概,如果跟藝術家高更當時的人生寫照比對,這段時期正好是高更人生沮喪的時期。

完成這件作品後,高更本來想要師法當年梵谷完成「麥田群鴉」的藝術殉道手法,結束自己的一生,但似乎是自己的藝術心沒有放棄的關係,高更多活了六年,最後在1903年過世。

高更的藝術人生,就是一場為藝術而探險的冒險記事,他的作品不只是對大溪地這片土地的關懷與反省,也是現今夢想人生的寫照-「我們需要很多為夢想而堅持到底的瘋子」!

arrow
arrow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