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當我閱讀大地地理雜誌2005年4月號,也就是第205期介紹都市化與農村的共存之路的時候,我內心想起了很多關於這些年,我經歷過的文化衝突天人交戰事件,就跟都市與自然到底要共存還是誓不兩立一樣,最後往往都是大家知道可貴之後,才能共存.
然而這樣的題材,早在二十世紀初期,絕對主義藝術家馬列維奇的藝術人生就呈現過,尤其是晚期的作品最為明顯,這張[農夫頭像]就是最有名的一件.
[農夫頭像]是馬列維奇藝術人生晚期的作品,完成於1928~30年,馬列維奇透過有如畢卡索構圖革命立體派的構圖,再加上勒澤的機械立體主義,以及絕對主題的文本為基礎,呈現出了農村社會轉型到工商業社會過程中,面臨的各式各樣衝擊.而且更可貴的是,馬列維奇透過一個小人物的視角,呈現歷史的轉淚點.
這件作品的看點,也想起了我的文化衝突經驗談.
畫中有如畢卡索早期立體派的農夫頭像,就像見證歷史的小人物視角一樣,對傳統文化可能一去不回頭的感嘆,想起了2000年的我,要準備從普遍級電影,到保護級電影觀賞年齡過渡期的不安,但是這段與保護級電影的神奇相遇(過程有被我改寫到最近的陳婷婷故事中!),卻也意外讓我的觀影視角,開始廣闊了起來,一步一腳印被國中的輔導室老師,還有好朋友認同的過程,直到後來聽了三堂哥父子有如畢卡索筆下畫家與小孩的看保護級電影體會後,我又有了新的思維體驗-有時候,規矩就像是兩面刃,就跟畫作中農夫頭分成兩個顏色,紅色跟白色的色調一樣.
第二個看點,畫作中面對工業化進入農村社會的時候,農民們對於未來的不安感,就有如2004年寒假,三國無雙2中文版遊戲帶到奶奶家炫耀的時候,我一開始有點不太願意,因為三堂哥已經有了,帶過去有點畫蛇添足,而且三堂哥習慣日文原音,中文配音會不有一些不適應感,主要原因還是大家當時華語配音,還沒有掀起捲起千堆雪的文化效應,所以我那個時候,也是持懷疑態度.
但是也因為這個意外,就跟一顆種子一樣,埋下土裡的這一刻,逐漸發芽,就在2013年,冰雪奇緣掀起迪士尼動畫台灣中配熱愛的狂潮,帶動了一些經典動畫中文配音版的重新重視,短短不到幾十年,華語配音大家就從一開始的顧慮,到後來逐漸擁抱,最終形成[華配經濟學]的文化效應,就跟當時大家為了都市化後能不能與大自然和平共處,面對的衝突面,到後來大家知道環保與經濟可以共存後,開始面對珍惜大自然的議題的重要性一樣的道理,當時馬列維奇透過畫筆,預言了這一切的到來.
第三個看點,就是畫作灰濛濛的天空,以及飛機,想起了想當年,老媽提出大堂哥來台體會大姊姊的店的時候,我的心情處於一種不安的感覺,因為那個時候有些長輩對此事是有顧慮的,尤其是這一天到來的時候,我的心情還是七上八下,深怕大師這趟台是法國料理體會,會落得不開心的下場,就跟馬列維奇筆下的農夫頭像一樣.
結果呢?居然就跟轟動一時的日漫妙廚老爹中的一個外國人角色(那個角色是義大利人!)一樣,吃著日式的義大利麵都能發出驚嘆聲,大師品味台式風格的法國料理,居然就跟日本人品嘗法國料理一樣自然優雅,這一刻我也才知道,原來台灣的台北大稻埕 新北淡水 基隆港區 高雄港區 中國的廣州港口 天津市 日本的東京 長崎 長野縣,還有東南亞的越南,都有自己風格的法國料理,我也才知道自己的文化認知,太心胸狹隘了極點,也是因為這樣的事情,我才會開啟我們的文化,如何在日韓流行以及歐美文化的衝擊之下,和平共存的意義.
欣賞馬列維奇的[農夫頭像]這件作品,深思都市化與大自然的衝突,就如同思考了這些年,我經歷的文化衝擊事件是一樣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