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西洋近現代繪畫呈現古典音樂題材,大家當然熟悉,無論是雷諾瓦的鋼琴課,還是竇加的芭雷舞 歌劇院 古典音樂廳,惠斯勒透過色彩呈現出旋律,馬諦斯筆下的鋼琴 室內樂 舞蹈以及爵士樂,還有小提琴,甚至是杜象的演奏會,都是現代西洋名畫呈現出音樂的題材.

既然是描繪音樂題材,怎麼少不了畢卡索呢?

這件畢卡索的[吹笛的人]是畢卡索完成於1923年的作品,為畢卡索在開啟構圖革命的立體派打出知名度之後,短暫回歸探索繪畫本質的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而畢卡索之所以暫時放下立體派與現代藝術的探索旅程,回歸到繪畫本質,自然而然跟第一次世界大戰脫不了關係.

第一次世界大戰,折損了不少現代藝術的重要人物,包括了未來派的先知者博丘尼,未來主義雕塑家杜象維儂,甜美抒情青騎士的代表人物馬爾克與麥克,而維也納分離派的兩個代表人物-克林姆與席勒也因為感冒而過世,甚至還有藝術家在經歷戰爭的鬼門關前走一遭後,改變了畫風,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布拉克與勒澤,而畢卡索雖然免於上戰場,但也因為許多藝術界的朋友陸續離開,讓他感受到生死無常的態度,所以從一戰後期開始,畢卡索暫時放下現代藝術的探索之路,回歸到繪畫本質的古典主義探索.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多少也是宣告了二十世紀初期現代藝術的第一場革命的終結.包括大膽用色野獸派 構圖革命立體派 搖滾橋派 甜美抒情青騎士畫派 挑戰藝術愛好者三關的達達主義 把速度用畫筆呈現的未來主義,甚至是大膽挑戰藝術愛好者感官極限的維也納分離派,後來很跟印象派一樣,自成一派,發展自我的風格.畢卡索古典主義的這段期間,也是西洋藝術發展暫時沉澱的時期.

[吹笛的人]是畢卡索回歸古典主義時期的作品,這件作品的主題是音樂,然而有別於雷諾瓦 竇加以古典音樂為文本,畢卡索的版本是以古希臘羅馬的人物雕塑為基礎,呈現出了古老的優美旋律,這多少跟畢卡索的羅馬之旅,有微妙的關係.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好友的鼓勵之下,畢卡索藉由協助舞台劇設計工作,來了一場羅馬之旅,在餐與舞台劇的過程中,畢卡索接觸了不少希臘羅馬時期的雕刻作品,讓畢卡索大為驚艷,也為自己的藝術人生,找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而也因為這樣的旅程,畢卡索就此認識了他的第一任妻子-歐嘉.

回歸繪畫本質的古典時期的畢卡索,致意了雷諾瓦的印象派,以及馬諦斯的甜美用色,再加上玫瑰色時期的回憶殺,成為了畢卡索藝術人生,暫時養精蓄銳的歲月,除了[吹笛的人]外,畢卡索古典主義時期的其他作品,也都是走向希臘羅馬的人物雕塑為基礎,呈現出像雷諾瓦的致意之作,包括了[坐著的女子] [海邊上奔跑的女人] [閱讀的人]等,巧合的是,雷諾瓦也在藝術人生巔峰的時候,藉由羅馬與地中海的旅行,為他的藝術人生找到了新的方向,才會在後來又來了一個巔峰階段.可別忘了,畢卡索描繪保羅出生喜悅的[保羅塗鴉]以及[扮丑角的保羅]也都是向雷諾瓦致意呢!

即便是古典主義時期,畢卡索還是有立體派的作品出現,其中一件就是[三位樂師],這件作品跟[吹笛的人]一樣,都是以音樂為題材,但[三位樂師],呈現的方式是畢卡索的拼貼立體派,雖然少了構圖革命時期立體派的大膽探索,反而多了對馬諦斯致意以及立體派時期總結,如果說[三位樂師]是畢卡索對立體派的總結,那麼[吹笛的人]應該就是畢卡索回歸繪畫本質古典時期的再探索吧!

畢卡索古典時期對雷諾瓦的致意,在1925年進入藝術人生第二巔峰的變形超現實時期後,暫時放了下來,一直到二戰過後,也就是藝術人生的晚期,才再次被喚醒,只能說雷諾瓦對畢卡索的啟發,真的是不遺餘力呀!

 

 

 

arrow
arrow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