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出山- 黃土水— Google 藝術與文化

大家對黃土水的印象,大部分都是動物為主題的作品,當然也包括了他藝術人生的天鵝之歌-水牛群像,然而你知道黃土水除了動物雕塑外,同時也嘗試人物肖像雕塑作品嗎?

當然有的!代表作除了去年底重見天日,已經在北師美術館 高美館展出,不久將來就會成為國美館典藏的[甘露水]外,還有他藝術人生一鳴驚人的[李鐵拐] [吹笛的人] [少女像] [結髮的婦人],以及台灣藝術史上第一件公共藝術創作-釋迦出山.

這一切,要從1925年,黃土水三十而立的時候開始說起.

這一年,黃土水受到地方人士的委託,希望可以替龍山寺創作一件雕刻作品,發起人就是當時的地方文化人士-魏清德,然而為了要配合龍山寺的廟宇特色,同時也希望對自己兒時成長的福地-萬華,留下自己的歷史紀念,黃土水可是傷透了腦筋,最後選擇了[釋迦]為主題的人物雕塑作品,並決定主題為[釋迦出山].

然而在創作的時候,問題來了.

[我要如何呈現出可以展現我自己的藝術人生的同時,也能呈現出在地的台灣文化呢?]這一點,讓黃土水傷腦筋了很久.

直到後來他想起自己在東京修習西洋美術的時候,誓言要成為華人版的羅丹,才讓他下定了決心,要用羅丹的藝術人生精神,呈現出釋迦出山的藝術精神,於是黃土水參考了中國南宋時期護家梁楷的作品[出山釋迦]作品的構圖,再結合羅丹藝術人生的經典代表作[沉思者],為了作品寫實,還請人當模特兒,讓作品維持藝術家一貫的精神-逼真且真實,經過了兩年多的創作之後,這件被視為華人版羅丹[沉思者]的[釋迦出山]於1927年完成,供奉在龍山寺中.

而在一年後,也就是1928年,郭雪湖完成了他藝術人生不朽的代表作[圓山附近],這兩件作品也宣告了台灣美術的歷史見證.而在1930年,台灣進入新的年代的時候,兩位藝術家又完成了它們藝術人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郭雪湖是[南街陰賑],而黃土水則是[水牛群像],然而郭雪湖正要開啟他藝術人生的另外一個高峰,而黃土水則是過勞而與世長辭,命運大不同也讓人感嘆!

遺憾的是,1945年的台北大空襲中,龍山寺被炸毀的同時,[釋迦出山]的原版也因此灰飛煙滅,幸好魏清德的後人,保留了這件作品的原始石膏模型,於1995到1997年間,陸續翻製成銅像,才讓這件黃土水藝術人生的不朽代表作之一,重現在世人面前,目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博物館中都有收藏,就連後來重建完成的龍山寺,也有一件.

當你在來到萬華龍山寺的時候,別忘了看一看黃土水的這件[釋迦出山],靜靜地欣賞著這件華人版的[沉思者].

arrow
arrow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