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巴黎的人,一定都知道「蒙馬特」這個地方吧?畢竟巴黎這地方除了是我大堂哥跟我崇拜的大師朋友主場外,包括我的大學社工系同學的歐洲流浪記、還有我輔大輔導老師的法國巴黎意外旅程,都來過這個地方。
不論是白色圓頂的聖心堂(畢卡索在看不見的立體派時期,就有用聖心堂當作背景)、還是誕生無數二十世紀現代畫家搖籃的洗衣船(這個地方如今已經拆除)、甚至是燈紅酒綠的百年老店紅磨坊夜總會(電影紅磨坊的故事舞台)等等,不只是蒙馬特的必遊景點,同時也是很多藝術家的聖地。
從印象派宗師級的雷諾瓦(1876年的「煎餅磨坊」,後來這件作品還參加了同年的第二屆印象派畫家聯展),到描繪蒙馬特夜生活的羅特列克(1889年完成「紅磨坊的舞會」)、甚至是探索自己藝術人生的大師人物畢卡索、巴黎派的傳奇人物莫迪里安尼、鄉愁與愛的夏卡爾、女性畫家羅蘭珊、狂野的巴黎派畫家蘇丁、超現實主義的狂人達利、甚至是來到巴黎逐夢的華人畫家潘玉良跟常玉,它們的創作生涯幾乎都是在蒙馬特開始,逐步探索自己的藝術人生。
1889年,後印象派四大天王之一的羅特列克,創作出了他藝術人生最重要的代表作「紅磨坊的舞會」,這件作品完成的時候,正好是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熱鬧登場、巴黎的精神地標艾菲爾鐵塔、以及紅磨坊夜總會開幕的這一年。如果說羅特列克是描繪蒙馬特燈紅酒綠夜生活的大師,那另外一位描繪蒙馬特的大師,就是描繪蒙馬特的美麗與哀愁,而備受注目的巴黎派風景畫家-尤特利羅。
「蒙馬特街道」是尤特利羅完成於1910年的作品,這件作品是尤特利羅的藝術人生中,描繪的數千萬件的蒙馬特風景畫的其中一件。畫的主題是蒙馬特的街道,背景的聖心堂凸顯出了蒙馬特的街頭特色,但是畫作卻是大量使用白色來作畫,讓畫面呈現一種淡淡的、優雅的哀傷,似乎也是在影射尤特利羅的藝術人生。俗話說:「藝術反映人生」,尤特利羅的一生,就如同他筆下的蒙馬特風景一樣,描繪出了他與蒙馬特的美麗與哀愁。
尤特利羅出生的時候,是個父親不詳的孩子,母親則是後來的巴黎派女畫家蘇珊瓦拉東,尤特利羅生父不詳的荒唐歲月,一直到他七歲的時候,才被人收養為養子,也開展了他命運坦珂的人生。或許是因為尤特利羅個性寂寞的關係,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尤特利羅就會用酒精來麻醉自己,但卻也因此常常會發酒瘋,三不五時成為了警察局、精神病院的常客。
但是尤特利羅的藝術細胞,似乎不願意被這樣的障礙給打倒,因為酒精中毒經常上精神病院的他,決定用畫筆把蒙馬特的美麗風景給畫出來,就跟後印象派的創作狂人梵谷一樣,在療養院治療的這段寂寞日子中,只有畫筆才能把它們藝術人生中囚禁的內心中,徹底解放。
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這時期尤特利羅藝術人生的蒙馬特風景畫,大量以白色為主,因為對藝術家來說,白色的顏色可以描繪出他被精神病院與酒精中毒的日子所囚禁,渴望獲得自由的心靈寫照。這樣的情形一直到1924年,尤特利羅的蒙馬特風景畫出現彩色的用色之後才結束。
雖然尤特利羅的藝術人生,跟酒精中毒與生父不詳的宿命脫不了關係,但是他筆下的蒙馬特,畫的不只是美麗,也是一種哀愁,如果有一天,你來到巴黎展開意外旅程的過程中,來到蒙馬特街頭的話,你是否也會體會到尤特利羅筆下的蒙馬特,傳達出的美麗與哀愁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