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11月,我跟老媽一起去東門國小六年八班的校外教學活動,地點是為在新竹的小叮噹科學園區,這是我小學參加的最後一次校外教學活動,我永遠不會忘記我跟老媽還上演了一段印象派畫家馬奈筆下的「草地上的午餐」。
事隔16年後的2014年,因為一連串的命運安排,我在科教館喚起了當年參觀科學園區的奇妙回憶,這件事情讓我體會到了很感動的一課:博物館也可以是回憶的場所。是的,就在我在科教館物理展區看到一件很有趣的東西時,我的記憶把我帶回到了當年校外教學的時候的這一段記憶,桌子上有一個盤子,盤子裡有一個人頭,十分的恐怖,但是這是一種物理魔術,叫「誰來晚餐」,因此我把記憶給帶進了我的參觀體驗中。
參觀科教館,自2005年我跟我國中的同學一起去參觀以來,已經參觀了不下幾次了,這次的參觀包括了物理、化學、生物、人體醫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每一次的參觀,都讓我喚起了自小學時代開始學習科學的興趣,自我上小學一年級開始,自然科學成為了我學習新知的來源之一,到了國中,變成了包括理化、生物、健康教育與地球科學,高中時代又變成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生物、地球科學等科目。每次去參觀科教館的常設特展,總是會讓人感覺到把過去學習的科學知識給一一活生生的呈現在我眼前,讓我體會到了博物館教育使命的意義。
走出「誰來晚餐」展品,我又一次學習到了很感觸的知識:博物館不只是傳播知識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場回憶之旅。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