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清明節,我總是會想起一些跟追思與往生有關的藝文作品,包括了劉梓潔小姐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父後七日],這本小說在2010年被改編成電影,在當年的金馬獎獲得了改編劇本和男配角的獎項,還有一篇是[祭妹文]以及蕭瀟的[祭父文],一樣是祭文,但是不變的卻是作者對於親愛家人遠去之後的追思與感恩,然而我們中國的[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也有寫過一篇[祭十二郎文],描述的也是他和家人的追思與感恩.

這篇[祭十二郎文]中所寫的主人翁,她是韓愈的姪子,從出生開始和韓愈是很好的朋友,也是家人,然而之後韓愈因為工作忙碌的關係,沒有再去聯絡,直到韓愈36歲這年再次聽說到他的消息時,他已經不幸往生了。於是韓愈就寫了這一篇感動人心的「祭十二郎文」,表達了作者對這位家人與好朋友身份的姪子的懷念和追思。全文從一開始的祭文開場,到身世與家世、成年後的告別、對自己早衰的不安、以及十二郎的死、後世和追思。

閱讀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兩部和生死有關的電影「父後七日」和「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一部是華語電影,另外一部是日本電影,雖然兩部我沒有看過,但是不變的是對生死的反思與人的思念。「父後七日」講的是作者面對往生父親的這一份美好記憶,同時也描述出了台灣的道教喪禮文化。「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則是描述一位失業的大提琴手,回到家鄉從事喪儀社的工作,在過程中他學會了對生死的另外一種思考。兩部描述人生離死別的電影,透過黑色幽默和感性的故事,讓我們反思人生最後旅程的這一份感動。

閱讀完這篇「祭十二郎文」之後,再欣賞「父後七日」和「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或許會對人生最後旅程有感性的啟發吧!

arrow
arrow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