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筆下的賣牛奶女孩-扛著牛奶桶的婦人

相信大家從小到大,都看過伊索寓言[賣牛奶的女孩]吧?

這個故事是說,一名從事農牧業的少女,擠了一桶牛奶後,開開心心的拿到市場去賣,本來只是想要以物易物,換個母雞,沒想到接下來的想像,比翻書還要快,包括雞蛋 人生第一桶金 漂亮的服裝 舞會......等等,可惜正當他想著美好的一切的時候,一個意外,牛奶桶打翻了,一切就GG了!

這個簡單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在你編織理想的時候,千萬別忘了注意腳下的一切!這樣的寓意在歷經了2000的歷史後,也依然還是如此,而這個形象也被一位藝術家描繪過,那位藝術家就是描繪田園日常風光與風景,後來為印象派鋪路的米勒,這件作品為[扛著牛奶桶的婦人].

米勒[扛著牛奶桶的婦人]是完成於1875年的作品,也是米勒藝術人生完成的最後一個系列作,共有兩件作品,分別收藏在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與巴黎奧賽美術館,其中以奧賽美術館的版本,最為有名.除了曾經在1997歷史博物館的奧賽美術館展,2008年歷史博物館的米勒展,以及2017年故宮的奧賽美術館典藏展展出過,也是米勒的[拾穗]與[晚禱]外,另外一件我喜歡的米勒作品.

這兩件[扛著牛奶桶的婦人]系列作品,第一件有完成,第二件還沒有完成,米勒就去世了.相較於第一件作品的延續傳統農村生活寫實風格,第二個版本中,米勒在作畫風格上,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也就是說農村生活,依然是他拿手的題材,但是構圖不再走過往的寫實路線,反而是背景開始走向模糊的風格,這也是莫內的藝術人生,從[印象,日出]開始就在進行的路線,印象派的風景畫除了背景簡單形狀外,色彩與構圖已經是傾向於潑墨的畫法,也影響了後世的抽象表現主義.

而米勒在這件作品的人物構圖上,不再走傳統的寫實路線,反而越來越像雷諾瓦筆下的人物角色,米勒藝術人生時常描繪農家生活的婦女,後來被雷諾瓦 竇加這一類的印象派畫家,引用成為了描繪漂亮女生的參考依據,尤其是雷諾瓦,筆下的女性更成為了見證十九世紀女性崛起與時尚的歷史見證,後來的馬諦斯 羅蘭珊 卡莎特筆下的女性,不只是描繪時尚,也預告了二十世紀一次大戰之後,女力崛起的歷史趨勢.

很可惜的是,[扛著牛奶桶的婦人]第二版,米勒還沒有完成就過世了,但是也因為沒有完成,讓我們更能了解到米勒這件作品,對藝術史的特別意義.

米勒於1875年去世,那一年也是對藝術史充滿標誌性的一年-巴比松與寫實主義的功成身退,馬奈為印象派打下的基礎,接連由莫內 雷諾瓦 竇加 卡玉伯特 希斯萊等人繼承,印象派開花綻放光芒,也改變了現代藝術史.

arrow
arrow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