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樹、水體和大自然的圖像

昨天是十三號星期五,本來是計畫好要去看新藝術博覽會的,畢竟已經延期了一年多,可惜最後還是因為這波的本地疫情而延期跳針,八月還能不能如期舉辦還是個未知數,無奈之下,我只好選擇最好的方式.

[去中正紀念堂走路吧!]我這樣告訴自己.

由於家中的電梯剛好在整修,我就走樓梯到一樓,順便練習運動,雖然距離上次走樓梯,已經是四年前家中停電的早上的事情了,但是我走樓梯的身手還是依舊,很快就到了一樓,再走到中正紀念堂,這天去中正紀念堂,就是要去看下過雨後的池塘,記得小時候看過十萬個為什麼卡通後,常常很想了解這些情節的後續,如何編下去,有一個故事就是蹦蹦蛙的池塘,就很想了解到池塘有什麼奇特的生物,於是我就把握還沒下雨的時間點,來中正紀念堂的池塘走走.

雨後的中正紀念堂池塘,跟平常我去運動的時候(去年黑色五月這段日子,每天下午去中正紀念堂已經成為了我的例行公事,直到七月下旬開放大安公園以及國父紀念館運動為止.)水更多,生物更充實了.

以往在中正紀念堂的水池,都是獨行俠角色的白腹秧雞,今年的數量多了起來,不但增加到了四隻,還衍伸到了蕨類生態池!前陣子我才在國父紀念館,觀察到白腹秧雞生了兩隻寶寶的我,頭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而中正紀念堂的常客紅館水雞,這次生了五到六隻的寶寶,每一個幾乎都是頭好壯壯,或許是跟今年下雨量終於回到過往的水準,讓食物變充足多了,生出來的紅冠水雞寶寶,吃飽喝飽,頭好壯壯,雖然疫情讓人潮少了一些也是因素,但最有可能的原因,或許還是因為人們對自然的態度改變了吧?

至於每年中正紀念堂的常客,小白鷺和夜鷺,今年似乎少了一些些,大多都是獨行俠的角色,就跟過往的紅冠水雞一樣,可能是因為紅冠水雞以及白腹秧雞族群競爭的關係,轉移陣地到諸如大安公園 台北植物園 國父紀念館的生態池,又或者是台大的生態池之類的地方吧?只能說疫情讓我們熟悉的城市風景,改變了不少,也讓人們再一次思考在這場疫情的巨浪之後,我們與大自然要如何取得平衡的意義.

在下過雨的中正紀念堂池塘,喝著鐵觀音茶,餵魚的時候,我靜靜的看著這些可愛的小生物,諸如小白鷺 夜鷺 紅冠水雞 白腹秧雞 烏龜等動物,再看著似乎要準備下雨的天空,似乎也是告訴我學習生物課 基礎生物以及生命科學的意義:再探索生命誕生及人體的同時,也能珍惜自己身邊的環境,這也是我在回味國中生物 高中基礎生物課程給我的啟示吧!

後記:如果日後天氣與時機許可,我想再去一次二子坪,看看這片池塘裏頭會不會有青蛙呢?

 

 

arrow
arrow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