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台灣美術,主要是以印象派與寫實主義為主,然而這樣的情形在二戰之後,出現了改變.

隨著西方二十世紀初期藝術流派,諸如大膽用色的華麗野獸派,開啟構圖革命的立體派,甚至是搖滾橋派 北歐表現主義,描繪速度之美的義大利未來主義,甚至是達達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等等,給台灣的美術史帶來了二次的藝術革命,包括從事西畫的李石樵 楊三郎 許武勇 陳慧坤等人,都是這場台灣美術史二次革命的受惠者.

這次介紹的作品,是蔡陰棠完成於1955年,並於同一年參加美術展的兩件作品[農安街口]以及[港邊的老街],目前這兩件作品,都收藏在台北市立美術館.

1909年出生,1998年過世的蔡陰棠,早年在新竹長大,後來到台北來實現自己的藝術人生,晚年追隨李石樵與郭雪湖的腳步,來到美國讓自己的藝術人生,更進一步進化,蔡陰棠的藝術人生崛起時期,正好趕上了台灣藝術史的二次革命,50年代的蔡陰棠,作品偏向於華麗野獸派,以及表現主義的風格,[農安街口]與[港邊的老街]都是蔡陰棠完成於1955年的作品,一樣都是描繪台北街角,但是呈現的方式卻不一樣.

[農安街口]描繪的是台灣光復十年後的1950年代,中山區農安街(如果放在現在的台北市,就是南西商圈了!),歐美風格的建築物崛起,街上的行人紛紛穿起了當時最時尚的服裝造型,還有腳踏車 汽車與摩托車的出現,這些都象徵了台北市已經從早期的農業社會,進化到工商業都市化的年代的治標,就跟十九世紀法國印象派諸如莫內 雷諾瓦 馬奈 卡玉伯特透過畫筆,描繪當時巴黎的美好年代一樣,蔡陰棠透過畫筆,預告了台北市將從大稻埕,交棒到中山區以及西門町的號角.1960到80年代的台北市,不論是中山區的六條通以及圓環商圈,還是西門町的中華商場,都是象徵了台北市美好年代的代名詞.

不同於十九世紀印象派透過寫實,描繪城市生活,蔡陰棠的[農安街口]在色彩與構圖上,用的是馬諦斯的大膽用色華麗野獸派,把台北市當時即將進入都市化繁華的60年代,描繪得多采多姿,有如德國的藍騎士抒情詩人,才27歲就戰死第一次世界大戰沙場的麥克筆下的都市生活,麥克透過立體派的構圖,以及馬諦斯的色彩,呈現出二十世紀都市生活的美麗與哀愁,也再次證明了透過藝術呈現都市美好時刻的意義.事實上許多台灣藝術家筆下的60~80年代城市風光,多少都是給當時台灣的都市化風景,留下了歷史的見證.

同樣都是蔡陰棠筆下的台北街角,完成於同一年,也就是1955年的[港邊的老街]就是另外一種風景了.

[港邊的老街]不同於[農安街口]的野獸派風格城市風情,蔡陰棠使用的是表現主義的藝術手法,描繪出了二次大戰之後,隨著台北市的繁華年代,從日據時期的大稻埕,移轉到中山區以及西門町商圈,就好像昔日的東區商圈以及士林夜市,如今面臨蛻變的關鍵時刻一樣,這件作品多少也是象徵著大稻埕美好年代的謝幕.

1853年的暴動之後,台北市的繁華地帶,從萬華艋舺移轉到了大稻埕地區,加上1860年代英法聯軍之役後,台灣開放通商,大稻埕也是其中一個港口,開啟了大稻埕的美好年代,也間接為日據時期大稻埕視為文化聖地打下了基礎,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台灣光復之後,台北市的繁華地區,從大稻埕轉移到了西門町以及中山區,大稻埕就陷入了一片黑暗的時期,這片黑暗的時期也從蔡陰棠的[港邊的老街]中,看得出一些意涵,畫作中象徵著大稻埕繁華的建築物,如今大多已經人去樓空,留下給歷史的無限感傷,而街道上三三兩兩的人群,也是路人對大稻埕繁華不再的嘆息.

的確,不論是清領時期的艋舺,到清領後期與日據時期的大稻埕,再到1960~80年代的西門町與中山區,80年代以後的台北東區,再到90年代至今的台北信義區,不但是台北市城市擴張的歷史見證,同時也是不同年代,台北市不同繁華區的記憶,而蔡陰棠這兩件以台北街角為主題的作品[港邊的老街]以及[農安街口]一樣都是描繪台北街口,但是在構圖與用色上,卻是大不同,多少也是象徵了台北市繁華地帶,從大稻埕交棒到中山區以及西門町的歷史轉淚點,而進入1960年代後,蔡陰棠的藝術人生,畫風開始傳變成立體派,也是一種藝術人生的轉變.

不論是[港邊的老街]對大稻埕昔日美好不再的感傷,還是[農安街口]描繪出中山區的繁華美景,這兩件蔡陰棠的作品,不只是台北街角,也是台灣美術史轉變成另外一個階段的象徵,相信在看了兩件作品之後,你是否也會去願意欣賞更多關於台灣美術家筆下的台北市呢?(附帶一提,我12月跟敲可愛的女生朋友,可是要去台北探索館呢!)

arrow
arrow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