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英法聯軍之役後,清廷政府被迫開港通商,開放了淡水 基隆 安平 高雄等港,這樣的動作除了結束了台灣清治時期的前半場,進入了清治時期的後半場,也開啟了台灣開港通商的這段歷史.
而早在這之前的1853年,在惡鬥中敗下陣的同安人,帶著自己家的信仰-霞海城隍來到了大稻埕,試圖重振榮耀,結果有如風水輪流轉的劇情一樣,同安人拜淡水開港通商,大稻埕的繁榮而賺了大錢,相較之下惡鬥的另外一個角色-三邑人則是因為滄海桑田的地景變化,最後也結束了艋舺的黃金年代.
這個時期的大稻埕,藉由淡水港的地理優勢,以及出口茶葉與布料,開啟了大稻埕的美好年代,而這樣的美好年代,也讓人想起了一件作品-李鳴鵰的[基隆河畔],雖然作品是基隆河畔的船隻,但是畫面的構圖,多少還是讓人想起了大稻埕開港通商的美好年代.
[基隆河畔]是李鳴鵰完成於1950年的攝影作品,現收藏於台北市立美術館.
在[基隆河畔]這件攝影作品中,李鳴鵰透過中山橋 基隆河以及小船,呈現出了台灣光復之後,基隆河畔的一艘小船上,安安靜靜,無憂無慮的一種日常,這件攝影作品的構圖,多少會跟印象派大師莫內筆下一系列阿讓特的水景畫作,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畢竟當年的莫內,就是靠著在阿讓特的船上,描繪一系列水景畫作,除了度過藝術人生的艱困期外,多少也是一種練功房的概念,最終使得他成功創作出了改變藝術歷史的成名作[印象,日出].
在李鳴鵰拍攝[基隆河畔]的80年前,印象派的莫內透過他的畫筆,描繪出了阿讓特船隻的日常景致,這些作品也成為了日後莫內創作[印象,日出]的契機,而在80年後的1950年代,李鳴鵰藉由[基隆河畔]這件攝影作品,在看似平靜的情境中,多少讓人想起了大稻埕美好年代的追憶.
隨著台灣進入日據時期,大稻埕在與外國商業競爭,加上歷史名人諸如蔣渭水 郭雪湖等人的崛起,大稻埕的黃金年代,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可惜終究與艋舺一樣,不敵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大稻埕港口逐漸沒落,台北城的經濟與商業活動,慢慢轉移到西門町,再轉移到東區,以及如今的信義區,也結束了大稻埕的黃金年代.
欣賞李鳴鵰的[基隆河畔],再回頭看到大稻埕開港通商的這段歷史,多少有一種讓人借景物懷舊歷史的感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