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不管是墾丁的海邊、還是淡水的福隆海水浴場、甚至是美麗的台東東海岸,總是會聚集來海邊戲水的人潮,來到海邊的人,幾乎都是想要給自己一個愉快的夏天美好回憶,這樣的氣氛其實在十九世紀法國的印象派畫作中,就有畫家描繪過,其中最有名的是布丹與高更。

而布丹跟高更筆下的夏天度假海邊,一樣的題材卻是不同的表現手法,布丹筆下的夏天度假海邊,比較像是印象派筆下平民生活的假日活動題材。而高更筆下的海邊,則是他透過野獸派與那比派的燦爛色彩,呈現出高更對南太平洋群島人文風情的熱愛。

而高更的南太平洋歲月,可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激發他藝術人生轉淚點的「第一次大溪地時期」、短暫回到巴黎後,再次重返大溪地的「第二次大溪地時期」、以及藝術人生最後歲月的「馬貴斯群島時期」,三個階段的南太平洋歲月中,高更完成了不少作品,包括了「大溪地婦人」、「你何時要出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又往哪裡去?」、「海邊騎士」等作品。

「海邊騎士」完成於1902年,是高更在馬貴斯群島時期完成的作品,高更針對這個題材,一共畫了三個版本,目前分別收藏在德國的埃森福克翁美術館、希臘的私人基金會以及私人收藏,德國美術館收藏的版本,跟另外二個版本有很大的差異,德國美術館的版本是已竇加的「賽馬場」為基礎搬到大溪地海邊。而另外兩件版本,則是比較優閒氣氛的路線。

而由希臘私人基金會收藏版本的「海邊騎士」畫的是大溪地的海邊,一群男女們騎著馬,悠閒自在的模樣,只是有些人的臉上,帶了一些淡淡的哀傷。這件作品中的人物走的是瘦長的路線,跟高更在大溪地時期比下臃腫飽滿,有如雷諾瓦裸女畫的人物有很大的差異。

來到馬貴斯群島的高更,似乎是因為受到第二次大溪地時期官司事件的影響,加上自己感受到死亡將致,所以畫中的人物少了大溪地時期的燦爛色彩與飽滿的造型,取而代之的則是瘦長的人物與哀傷的表情,似乎也反應出了高更在馬貴斯群島的心情。而這樣的造型後來也是表現主義的畫家,諸如北歐挪威的孟克、德國搖滾橋派的凱爾希納與穆勒的人物畫中常出現的風格。

畫中的背景雖然還是高更最愛的大溪地風景,但是跟高更兩次大溪地時期的作品比較起來,包括這件「海邊騎士」在內的馬貴斯群島時期作品,少了大溪地時期有如雷諾瓦的鮮艷色彩,反而走的是淡淡的色彩路線,多少說出了高更當時內心的悲傷。事實上從高更在第二次大溪地時期完成的曠世名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又往哪裡去?」(1897年,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開始,高更在第二次大溪地時期的畫作,用色上走的是陰暗的路線,不像第一次時期用的是燦爛的繽紛色彩路線,一直到了馬貴斯群島時期,高更的畫作色彩才又重新回到明亮色調,但是在明亮色調的背後,卻也暗示了藝術家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感到不安的憂傷。而背景的大溪地海邊景色,後來也在馬諦斯筆下的風景畫中出現過。

不論是兩次大溪地時期、還是馬貴斯群島時期的高更,筆下的作品畫的不只是大溪地的人文風情,同時也是高更對自己藝術人生的心靈寫照,而高更的作品也對後來二十世紀初期的大膽用色野獸派、德國搖滾橋派的作品帶來了啟蒙的刺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re1689 的頭像
    andre1689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