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都市中,我們總是會看到很多各式各樣的行道樹,例如榕樹、木棉樹、鳳凰木、白千層……等等,當我們看著這些行道樹的時候,總是會有一種想要在都市中,給自己喘口氣的渴望。
樹木,除了是生態愛好者的靈感來源外,文學與藝術作品中也經常出現,已故台灣知名生態繪本畫家黃崑謀所繪製、作家陳月文寫的「看見台灣大樹」中,藉由十六種不同的樹木,來讓大家認識城市裡熟悉的行道樹。而樹木也是西洋名畫最常出現的題材,包括印象派的莫內、後印象派的塞尚、野獸派的馬諦斯跟德漢、還有風格派的蒙德利安、甚至是樸素派的盧梭都常常看的到。哦,別忘了,還有燃燒藝術人生的梵谷。
「橄欖樹叢」完成於1889年,是梵谷在住進聖瑞米精神病院療養時期的作品之一,目前收藏在荷蘭的歐特羅慕勒美術館,這家美術館是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外,全球收藏第二多梵谷畫作的美術館,這件作品曾經在2009年歷史博物館的「燃燒的靈魂梵谷」特展中來台展出。
1889年,梵谷在歷經了跟高更的割耳事件、以及多次的精神疾病發作,引發阿羅居民公憤之後,在雷大夫與弟弟西奧的勸說之下,梵谷同意主動前往位在聖瑞米的精神病院,接受精神上的治療,在聖瑞米的這段日子,梵谷告訴自己,如果要免於精神疾病的痛苦,就要努力的畫畫,治癒自己。而聖瑞米時期的作品也成為了梵谷阿羅時期之後,梵谷藝術人生第二個多產期的階段。
梵谷在聖瑞米的這段日子,除了精神病院的一切外,精神病院附近的大自然景觀,包括金黃色的玉米田、葡萄園豐收季節的喜悅、美麗的鳶尾花以及綠油油的橄欖樹、甚至是象徵生命力無限的柏樹,都是梵谷在聖瑞米時期的藝術人生中,經常出現的大自然風景題材。就好像莫內藝術人生的晚期,為了尋求藝術人生上的突破,在吉維尼興建了一座莫內花園,並以莫內花園的植物畫了一系列畫作,都是一樣的道理。
在「橄欖樹叢」這件作品中,梵谷延續了他藝術人生自阿羅時期以來一貫的風格-線條的構圖技法。如果說阿羅時期梵谷的畫作,採用的是版畫風格的線條,那麼梵谷聖瑞米時期的線條構圖技法,就是走強烈的風格了!梵谷藉由線條傳達除了自己藝術人生的堅持-即使遭受到強烈的精神疾病困擾,但是只要有藝術人生,就不會被痛苦給打倒。
畫中的風景與橄欖樹,都是梵谷在聖瑞米時期,在聖瑞米精神病院附近欣賞的大自然景觀,梵谷藉由創作人生生命力的線條,讓這件聖瑞米時期的風景畫作,很有一種柔和的氣氛,讓人感受到在聖瑞米的橄欖樹中,體會著微風一樣。其實梵谷在畫中懂得氣氛與線條的運用,是源自於梵谷在巴黎時期,被印象派畫家諸如莫內、雷諾瓦在畫作中懂得氣氛的運用,以及一點一腳印新印象派畫家秀拉的畫作啟發,這樣的精神後來在阿羅時期、聖瑞米時期甚至是藝術人生終點站的奧維時期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得到。
如果說山崎豐子的小說「不沉的太陽」中的主角恩地元,在非洲的這段日子藉由大自然的景觀,來治療自己孤獨的心靈的話,那麼梵谷的「橄欖樹叢」就和梵谷在聖瑞米時期的風景畫一樣,不只是畫聖瑞米,畫的更是自己心靈中對戰勝寂寞的渴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