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洋與台灣的美術史上,有兩件描繪街景的作品,分別是台灣前輩畫家郭雪湖(1908年於台北大稻埕出生,2012年於美國過世)的「南街殷賑」(完成於1930年,1998年捐贈給台北市立美術館收藏)以及莫內的「1878年6月30日」。

如果說郭雪湖的「南街殷賑」用的是東洋畫常用的膠彩畫技法,描繪出1920年代台北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廟的廟會景象,以及20年代的美好。那莫內比郭雪湖的「南街殷賑」早半個世紀出現的「1878年6月30日」畫的就是以抒情抽象的色彩旋律,描繪巴黎萬國博覽會的歡樂氣氛,而這樣的歡樂氣氛,也是包括雷諾瓦在內的印象派畫家,最擅長的主題。

1878年,莫內的次子米歇爾出生,然而這段時期卻也是莫內藝術人生的低潮時期的開始,因為畫作在市場上的行情不好,莫內和妻子卡蜜兒、以及他的孩子們一起搬到一位富翁-奧施地的家中,過著暫居的生活,而莫內也因此認識了愛麗絲小姐(也就是莫內的第二任妻子),後來奧施地因為生意失敗,被迫搬到比利時躲債,卡蜜兒也在1879年過世,此後莫內也就跟愛麗絲展開了一段曖昧關係,直到1891年奧施地過世後,這段曖昧的關係才宣告結束。

而莫內藝術人生第二巔峰期的作品,主要是在愛麗絲曖昧關係的這段歲月中完成,包括了「冬季的塞納河」、「海岸邊」等作品,當然也包括了兩件描繪萬國博覽會閉幕的作品「1878年6月30日」。這一系列的兩聯作完成於1878年,一件收藏在法國的魯昂美術館,另外一件收藏在巴黎的奧賽美術館,而奧賽美術館的那件,曾經在1997年的「黃金印象-奧賽美術館典藏展」中展出。

「1878年6月30日」兩聯作,畫的是1878年6月30日,巴黎舉辦世界博覽會時的歡樂氣氛,這個博覽會是對當時的法國而言相當重要,因為這是普法戰爭之後,法國舉辦的世界博覽會。莫內就用它印象派的彩筆,描繪出了世界博覽會舉辦時,街道上的歡樂氣氛,畫作的筆觸雖然是印象派的畫法,但是不同於雷諾瓦的寫實與色彩氣氛,莫內筆下的街景則是傾向於半抽象的技法,人物基本上已經被簡化,只有建築物、街道跟法國國旗還可以辨識出來,莫內在這件作品中強調的,不只是博覽會時的歡樂氣氛而已,更是透過色彩的律動,以及有如攝影(攝影構圖技法,是印象派畫家做擅長的構圖技巧)的近距離構圖方式,讓看畫的人可以身歷其境,體會這樣的歡樂時刻。

提到「歡樂的街景」,大家的印象大概會是廟會舉辦的時候,人山人海的景象,不然就是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電影(該片在第二屆金馬獎拿下了最佳影片等六項大獎)在台北西門町,舉辦萬人首映會的時候,現場水洩不通的場面。的確,一樣是歡樂的街景,但是莫內的「1878年6月30日」兩聯作,雖然在構圖造型與色彩上略有差異,但是共同點都是藉由半抽象的作畫方式,描繪出街上的歡樂氣氛。

「1878年6月30日」不只是印象派利用色彩旋律,描繪出街景的曠世名作,同時畫面的色彩旋律應用技法,也啟發了二十世紀初期,用色彩描繪動力之美的未來主義、以及立體派的分支奧菲主義,尤其是博丘尼的「深入屋中的街道」以及德洛內的奧菲主義色彩立體派繪畫。

arrow
arrow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