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德洛涅,第一次聽說這個人是在我上小學三年級時認識的,當時我對於他的色彩旋律稍有陌生,後來看過他的一系列奧菲主義畫作,才逐漸認識這位立體派美好年代的代言人,欣賞德洛涅的畫作就像沉浸在美好年代的色彩裡。
德洛涅的藝術生涯除了優雅的色彩旋律與把立體派帶入美好年代的代言人外,德洛涅在藝術史上的另外一段佳話是與來自俄國烏克蘭的索尼亞.德洛涅墜入愛河,共譜浪漫的藝術戀曲。直到今天,依然有人把他們跟墨西哥傳奇女畫家卡羅與墨西哥壁畫大師李維拉的浪漫藝術戀曲拿來並論。
德洛涅夫婦的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於透過色彩來說故事,並且把色彩帶入各式各樣的元素裡,索尼亞.德洛涅在丈夫羅伯特.德洛涅過世後,繼承了丈夫的衣缽,繼續丈夫未完成的色彩之旅,他把色彩之旅的元素帶入了設計領域,也帶動了二十世紀中期的設計發展,也把藝術帶入了另外一個境界裡,在索尼亞.德洛涅過世後,這對藝術夫婦的思想依舊對設計產業有深遠的影響力。
德洛涅夫婦的畫風,主要是傾向立體派,但是又帶有奧菲主義的造型,同樣是立體派,但是他們的畫風卻與畢卡索與布拉克的傳統立體派有很大的差異。德洛涅的立體主義畫風是將色彩帶入立體派中,呈現二十世紀的諸多美好年代產物,它們的作品也啟發了後來的很多藝術家,包括麥克、馬爾克以及六零年代的歐普藝術。
我喜歡德洛涅的三件作品,分別是「巴黎市」、「圓形第二號」以及「艾菲爾鐵塔」。 「巴黎市」是德洛涅完成於1910~1911年的畫,是幅巨型的畫作,畫中的裸女結合了畢卡索亞維儂的少女以及勒澤的森林中的裸女兩幅作品,不同的在於德洛涅裸女給畫的快看不見了,畫中巴黎市的一切也被賦予的美麗的色彩,欣賞這幅畫作,我們就好像進入了二十世紀初期,法國巴黎市的美好一面。
「艾菲爾鐵塔」是德洛涅從進入立體派開始,一直到死前還在畫的畫,畫作的靈感來自於藝術家在巴黎裡的一切,從凱旋門到艾菲爾鐵塔,從聖母院到塞納河,對德洛涅而言都是創作的靈感。畫中的艾菲爾鐵塔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機器人,與周邊城市的旋律起舞。德洛涅透過這件作品,是希望喚起人們對於美好年代的歡樂記憶。
另外一幅作「圓形第二號」,是德洛涅在戰後完成的,戰後的德洛涅,畫風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從早期的抒情寫景到對色彩旋律的美麗樂章,更大膽預言了另外一個美好年代的到來。
當年畢卡索、布拉克與勒澤成立的立體主義,將藝術帶入了革命性的層次。而德洛涅的立體主義畫風把立體派帶入了另外一個新層次,欣賞每一幅德洛涅的作品,就像是走了一趟立體派的美好年代,也把立體派的色彩運用帶到了新一階段的局面,促發了奧菲主義與歐普藝術的誕生。德洛涅夫婦的色彩戀曲,依舊是二十世紀諸多藝術戀曲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