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颱風假下來,我部落格的文章已經有兩篇,累積點閱人數破千了!分別是林玉山的蓮池跟電影[靈異第六感]的觀影心得,接下來就看我之前寫的莫內日本橋與睡蓮,能不能破2000人的點閱率吧!
在颱風過後,接下來期待的就是中秋節,以及跟堂姊的碰面了,而且這次我們可約了要跟堂姊母子,一起去中正紀念堂餵魚,當然我也趁這個機會,來寫一篇關於中正紀念堂魚池的聯想文章.
中正紀念堂的魚池,是我從小到大最常去的地方,不論是平時下午的運動時段,還是小學時期中考過後,學校美術課寫生活動的寫生地點,不能錯過的景點,只要一枚十塊錢,就可以在中正紀念堂的魚池橋上,享受有如古人吟詩一樣的餵魚樂趣,然而,我跟中正紀念堂的魚池,卻有一段無法忘記的故事.
記得那個時候,我剛成為國中新鮮人(那段描述在我正在創作的實體小說,以及陳婷婷成長故事中出現過.),大約是二十二年前的時候,時間點似乎是在九二一地震前幾個禮拜.
當時,班上的第一次小考,考的就是國文科,結果班上幾乎一半以上的學生不及格,被班導師唸了一頓,我也因此被掃到颱風尾,班導師罵著罵著,自己居然哭了起來,被罵了一頓之後,我就跟家人講說要去中正紀念堂靜一靜,會晚一點回來,爸媽就基於我安撫情緒的考量,決定讓我這樣做,我就有了一次跟中正紀念堂的魚池,難忘的一段故事.
我就一邊哭,一邊餵魚,然而當我哭泣的時候,魚兒卻開開心心的吃著魚飼料,一點兒都沒有情緒,餵完魚之後,我就安安靜靜的坐在池塘邊,好好思考為什麼明明我沒有考很差,卻還要跟班上同學一起被挨罵,想著想著似乎是因為想不出來了,只好在不知不覺中,朗誦起一首詩來,雖然詩的名字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是這件事情卻也為後來[透過其他事情來轉移焦點]先打下了基礎,後來國二下學期的時候,自己偷偷預習木蘭詩以及中國歷史後續課程,似乎也是源於這件事情.後來第二天國文補考的時候,大家幾乎都進步了,也讓班導師臉上露出了笑容.
儘管已經二十二年過去了,中正紀念堂的魚池,依然成為每次我去中正紀念堂運動的時候,總是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即便是三級警戒這段日子,只能去中正堂運動那段期間都是如此,而且這也跟我喜歡的一件莫內作品[日本橋與睡蓮]有關呢!
「日本橋與睡蓮池:綠色的和諧」是莫內完成於1899年的作品,是屬於莫內筆下一系列睡蓮池畫作的其中一件,曾經在1997年的「黃金印象-奧賽美術館典藏展」中來台展出過,而莫內以日本橋與睡蓮為題材的作品,後來還畫了很多件,而且每一件的視角幾乎都一成不變,但是在色彩造型上,莫內卻做了一些微小的變化,就跟莫內藝術人生晚期的作品「乾草堆」跟「盧昂大教堂」十分類似。這件作品延續了莫內一貫的印象派畫風-透過有如水彩宣染風格的印象派畫法,讓畫面呈現一種如詩如畫的美感,畫中的睡蓮正是莫內晚期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的主題。莫內之所以選種睡蓮,作為他藝術人生晚期的象徵物,就像吉維尼花園的植物一樣,有著一種安撫人們混亂與創傷心靈的力量,畢竟對莫內來說,透過吉維尼的花園,以及第二任妻子愛麗絲的鼓勵,才能讓莫內揮別卡蜜兒在1879年去世之後,再次在畫布上佈滿早期「印象,日出」般鮮豔燦爛的陽光色彩。
除了睡蓮外,畫作另外一個搶眼的角色,就是畫作正中央的日本橋了,為了讓莫內的吉維尼花園更有藝術家的氣質,莫內不惜搭上印象派畫家一窩蜂崇拜哈日族的順風車,在睡蓮池蓋了一座日本橋,不但可以讓吉維尼花園凸顯出藝術家的印象派人格,同時也表達出印象派對日本文化的崇拜。其實莫內在早期以第一任妻子卡蜜兒為主角的作品「穿和服的女人」(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中,透過穿日本服裝的卡蜜兒,呈現出印象派與日本文化,所擦出的美妙火花。值得一提的是,莫內在1908年白內障導致的失明之後,也畫了一系列睡蓮跟日本橋的畫作,但是筆觸跟「日本橋與睡蓮池:綠色的和諧」有著很大的差異,失明之後莫內筆下的日本橋,少了吉維尼花園初期的綠色與彩色氣氛,變成了深咖啡色與暗色系色調的抽象主義風格,似乎已預告了莫內對死亡與失明的恐懼。
「一生為藝術家,死也要為藝術家」這句話用在莫內身上,正是適合不過,晚年的莫內就這樣畫著吉維尼花園的美景,就算雙眼已經因為白內障失明了,還是堅持要畫,最後也激發了莫內死前用盡自己藝術人生的毅力與堅持,完成的史詩級大作-收藏在橘園美術館的巨幅壁畫「睡蓮」。
相信在歷經了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災之後,我 少爺 還有堂姊母子檔,都會因為中正紀念堂的魚池,而讓心情有所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