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家講說:[一件名畫,往往都可以有不同的詮釋!],是的,不只是西洋美術,連台灣美術也適用,往往一件自己喜愛的名畫,透過不同的角度與思維,總是會有不同的詮釋,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樂趣.

而這個例子就是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在情境上很類似莫內的[1878年6月30日],但是在構圖上,卻又很像卡玉伯特的[陽台上的男子].

「gustave caillebotte balcony」的圖片搜尋結果

[陽台上的男子]是法國印象派畫家卡玉伯特的作品,這系列作品一共有兩件,均完成於1880年,目前均為私人收藏.兩件作品雖然描繪的主題一樣(基本上是畫作發生的地點一樣),但是作品取材的角度,陽台的造型景致以及人物的服裝造型,卻是大不同.

在[陽台上的男子]第一號作品中,卡玉伯特是從左邊來注視街道,畫作中的男子,身穿整齊的西裝,留著鬍子,而這個造型可能就是藝術家本人的寫照,站在造型優雅的陽台上,欣賞美麗的風景,然而在欣賞風景的時候,藝術家本人似乎在思考某件事情一樣,陷入了一片哀傷中.

「gustave caillebotte balcony」的圖片搜尋結果

「gustave caillebotte balcony」的圖片搜尋結果

卡玉伯特創作這件作品的時間點,正好是在他母親過世兩年(卡玉伯特的母親在1878年過世)之後,那時卡玉伯特才34歲,接連面對雙親與弟弟過世的苦痛中的卡玉伯特,對死亡與恐懼感到極度的不安,大概也是在這個時間點,卡玉伯特有如抓狂一樣,開始把心力投入到藝術人生這一塊上,許許多多卡玉伯特筆下巴黎城市美麗與哀愁的氣氛,都是完成於這個時期.

綜觀卡玉伯特的藝術人生,多少描繪過一些透過窗景看世界的作品,包括了[從六樓往下看阿雷維街] [從上方往下看的街道] [下雪的屋頂]等,而這件[陽台上的男子]系列作品,多少也可以說是卡玉伯特藝術人生窗景系列的總結之作.

「gustave caillebotte balcony」的圖片搜尋結果

而在[陽台上的男子]第二號作品中,卡玉伯特把畫作的方向,調整到了右邊,一樣都是畫街道,但是陽台的造型與畫作中人物的服裝造型,卻是大不同.

不同於第一號作品中的優雅欄杆造型,第二號作品中的欄杆造型,走的是簡單路線,而畫作中的人物服裝造型,也更貼近於卡玉伯特筆下人物的一貫服裝穿著-整齊的三件式西裝,配上高禮帽,其實這樣的造型,在卡玉伯特藝術人生的作品中可以見到,例如[坐在窗前,戴著高禮帽的男子] [保羅雨果的肖像] [泛舟聚會]等作品.

有趣的是,紳士形象的人物在卡玉伯特藝術人生中,跟窗前有關的作品出現過,包括了[陽台上的男子] [從包廂望過去的景致],而兩件[陽台上的男子]一樣都是透過印象派的筆觸,描繪出了巴黎是街景的美麗的時候,也表達出了藝術家面對寂寞與死亡的不安的哀愁.

「gustave caillebotte balcony」的圖片搜尋結果

介紹完了卡玉伯特的[陽台上的男子]後,多少還是要介紹一下我最愛的郭雪湖作品-[南街殷賑].

1930年代,被視為一個歷史的轉淚點,這一年正好是搞得歐美人心惶惶的經濟大恐慌(1929年)之後的第二年,同時也對台灣的美術歷史來說,是歷史留名的這一年.這年,台灣的美術歷史出現了三件曠世名作,分別是雕塑家黃土水用盡生命完成的天鵝之歌「水牛群像」(目前裝置在台北中山堂)、膠彩畫大師郭雪湖描繪古早台北的代表作「南街陰賑」(現收藏在台北市立美術館)以及林玉山藝術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蓮池」(現收藏在國立台灣美術館)。

「南街陰賑」這件作品完成於1930年,畫中的大稻埕街景是藝術家郭雪湖兒少時期的回憶,不管是每到中元節,城隍廟的廟會活動、還是迪化街上車水馬龍的人潮、甚至是街上人們五顏六色的穿著,以及各式各樣的商店,都讓人忍不住想起每逢農曆新年期間,大稻埕年貨大街或者是世貿年貨大展上,熱鬧非凡,車水馬龍的景象。

這件作品跟台灣一些日治時期的西畫家,諸如楊三郎 李石樵 郭柏川以及陳澄波的作品,風格上有很大的差異,在於畫作的構圖走的是東洋風情的日本畫路線,主要原因是日治時代的台灣,大量的日本畫技術來到了台灣的美術世界,對一些台灣的東洋畫派畫家諸如郭雪湖 陳進與林玉山產生了啟發。除了日本畫的構圖外,用色上也採用了鮮豔的色彩,其實這樣的色彩不但是膠彩畫的特徵,同時也有日本繪畫中浮世繪的味道,而浮世繪的風格早在19世紀的時候,先後被法國的後印象派畫家梵與高更的畫作所採用,而法國的那比畫派後來有一些作品也採用了日本浮世繪繪畫的色彩設計。

畫中的大稻埕景色,也是1920年代世界各地美好年代的一部分。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各國從戰爭的廢墟中逐漸重建,包括了越蓋越高的摩天大樓、越來越前衛的建築物、色彩越鮮豔的時尚服裝、汽車與電車的普及化、還有越來越奢華的時尚派對等等,這些都是1920年代美好的一部份。然而好景不常,發生在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海嘯,結束了1920年代的美好。郭雪湖這件作品完成的時間點,正好是1929世界經濟大海嘯的第二年(1930年),也就是霧社事件發生的同一年,所以這也是藝術家郭雪湖在呈現1930年代的大稻埕的同時,內心中也描繪出了自己對於1920這個美好年代的懷念吧!

在郭雪湖完成這件作品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31年,另外一件作品[新霽]也跟[圓山附近](1928年,兩件作品現收藏於台北市立美術館)一樣都是描繪老台北的自然風光,結果也是一樣大受歡迎,同時也開啟了郭雪湖藝術人生第一高峰期的[台展常勝軍神話].

「新霽」的圖片搜尋結果

郭雪湖的[南街殷賑]不論是在情境上聯想起莫內的[1878年6月30日]或者是在構圖角度上,聯想起卡玉伯特的[陽台上的男子],都告訴愛好名畫的我們:一件名畫,本來就可以有不同的詮釋.

 

 

arrow
arrow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