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7年夏天「變形金剛」第一集上映以後,「變形金剛」不但成為了馬臉導演麥可貝電影人生涯的另外一部代表作,同時也在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陣變形金剛狂潮,不但讓變形金剛的玩具大受歡迎,同時還讓這部系列電影接連拍了四部續集。
然而在怎麼好看的電影,拍到後面就是有讓觀眾厭煩的時候,打從「變形金剛:復仇之戰」(畢竟我第一集跟第二集是租DVD、第三集電視看過,沒有完整看完。)以後,這系列的每一部續集不是評價好壞參半、就是清一色一面倒的惡評,尤其是第四集的「滅絕重生」被批評為狗尾續貂的作品,到了第五集的「最終騎士」更是因為歹戲拖棚,惡評比上一部還要糟。
或許是因為觀眾想要重新找回「變形金剛」當初的純真與感動,2018年底上映的「大黃蜂」似乎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一樣,整體評價被視為是自從2007年的「變形金剛」第一集之後,最好看的一部變形金剛電影,同時也是被視為「變形金剛」重啟的第一章。
「大黃蜂」的故事發生在1987年(那年是我出生的這一年!),故事描述一名即將滿18歲的少女,表面上看似是可愛純真,但是對他來說,卻需要一個真正了解他的好朋友,自從他的父親過世之後,主人翁少女就過著平淡的生活,日復一日。
直到某一天,少女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日禮物-一輛黃色跑車,意外發現這不只是跑車,更是一個叫「大黃蜂」的機器人!當一場博派與狂派變形金剛的戰爭開戰的時候,少女與大黃蜂必須攜手合作,挺身而出捍衛世界。
找回最初看機器人動畫的感動
記得小的時候,無線台每周*下午*點播放動畫的時段,我都跟這些追動漫的粉絲一樣,準時守在電視機前面,記得當時我最喜歡的動漫,幾乎都是機器人拯救世界的題材,諸如「絕對無敵」、「元氣爆發」以及「勇者傳說達剛」等。
而不論是「變形金剛」電影,還是「大黃蜂」,基本上都是另外一種風格的「勇者傳說達剛」,為甚麼我會這樣比較呢?在這之前,就先讓我說明一下「勇者」系列動畫的故事吧!
「勇者」系列機器人動畫,是90年代轟動一時的機器人動畫,當時的日昇動畫因為小學生與機器人題材的「藍光人三部曲」-絕對無敵、元氣爆發跟熱血最強(台灣未播過,但是香港的無線電視翡翠台播過,有粵語配音。),大受歡迎的關係,所以才會打鐵趁熱,推出以青少年為主力的「勇者」系列動畫。
「勇者」系列動畫一共有八部,分別是「勇者凱薩」、「太陽勇者」、「勇者傳說」、「勇者急先鋒」、「勇者警察」、「黃金勇者」、「勇者指令」以及「勇者王」,這八部動畫先後在日本的名古屋電視台、台灣台視、中視跟香港的翡翠台播出,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勇者傳說達剛」。
我之所以喜歡這部動漫的主要原因,是這部動畫中機器人與主角一起到世界各地並肩作戰的場面、有如變形金剛風格的機器人、團隊合作的精神以及友情的意義,都是這部動畫吸引我的地方,而主角跟警車變身的機器人的互動,據說就是大黃蜂機器人的原型呢!
當年就是因為日本日昇動畫的「勇者」系列,開啟了往後的「變形金剛」系列電影,如今因為「大黃蜂」的關係,不只是找回變形金剛系列電影的主旨,同時也喚醒了我內心中看機器人動畫的純真與感動。
18歲少女的成長記事
「大黃蜂」電影的主角是18歲的美少女,所以自然而然少不了少女的成長記事,觀賞這部片的時候,我感覺到在大螢幕上欣賞易小歡、小柚跟瑞蓮阿姨的成長輕小說一樣。
電影的女主角(海莉史坦菲德飾演,曾經以「真實的勇氣」入圍2011奧斯卡女配角獎)本來是一位有美好前程的跳水好手,然而自從他父親過世之後,少女變了一個人,幾乎不再碰跳水的事情,就連繼父與弟弟、還有母親的愛都不能接受,這也是失去摯愛親人的少年少女的生活寫照,努力武裝自己,讓自己可以忘掉失去至親的傷痛。
不只家裡的生活要逃避,女主角任職的遊樂園小吃攤位,除了要面對富家女的踢館外,還要面對一個男孩的感情,這也是很多成長輕小說時常會出現的元素-有錢人家同學的挑撥離間、初戀的感情等等,種種因素之下女主角希望自己可以有一個好朋友,和她一起體會寂寞的感觸。
然而當大黃蜂機器人(由主演賣座青少年小說改編電影「移動迷宮系列」走紅的狄倫歐布萊恩配音)進入女主角的世界,女主角的人生就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多了一個朋友可以和他一起談論心情故事,讓自己變得很有自信、甚至暫時忘記失去親人的悲傷、甚至讓常常瞧不起他的富家千金甘拜下風、並開始跟男朋友約會。
但是看似這段平靜的日子,直到狂派變形金剛來到地球,一切才出現改變,女主角發現大黃蜂機器人居然是拯救世界的關鍵,於是她也因此跟大黃蜂機器人一起並肩作戰,捍衛地球,而在捍衛地球的過程中,女主角漸漸得開始改變了自己,學會了成長過程重要的一課-勇於學會分別的藝術。
80年代的巧妙連結
「大黃蜂」故事是設定在1987年,所以片中出現了不少關於80年代的流行事物,包括流行歌曲、電影與文化元素等等。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片中的經典名曲了!包括了史密斯合唱團的「Bigmouth Strikes Again」、邦喬飛的「Run Away」、以及大家最熟悉的「Take On Me」(這首歌在「樂高玩電影」的預告中出現過、最近一次出現在2017暑假的動畫片「神偷奶爸3」中。)等,光是這些歌曲出現的時候,我的記憶小小驚喜了一下,後來我自己也想起了我看過的幾部電影中也出現過。
除了歌曲外,80年代的元素也是「大黃蜂」的看點之一,包括了遊樂園的氣氛、80年代的服裝、電視劇、冷戰末期的歷史背景、還有80年代造型的汽車等等,這些元素讓「大黃蜂」凸顯了80年代的歷史意義。巧合的是DC正史宇宙的「神力女超人2」也是以1984為背景,也將出現關於80年代的元素。
其實在電影中用80年代歌曲與電影元素的概念,「大黃蜂」並非第一次,前我看過的幾部電影包括漫威「星際異攻隊」系列中出現過幾首80年代的招牌舞曲、「神偷奶爸3」裡的反派藉由80年代的歌曲,凸顯出自己的特性、還有就是去年我最喜歡的電影「一級玩家」中,80年代歌曲與劇情的巧妙結合,不但讓電影吸引人,更讓影迷喚起內心的純真與美好。
結論
被視為「變形金剛」再復興的第一部作品,「大黃蜂」不只是一不變形金剛電影而已,它象徵的意義是找回你看變形金剛電影與機器人動漫的這番感動、同時也是一個少女的成長故事。然而在「大黃蜂」之後的「變形金剛」系列電影要如何走下去?將會是一個非常值得影迷關注的話題!
評分:
故事:8
創意:7
角色設定:8
技術面:8
教育意義:7
整體:7.6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