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今年秋天大家談論最熱烈的藝文盛事,大概就是故宮圖書文獻大樓的「普希金美術館典藏展」了!這次的展覽展出的幾乎都是風景畫,從十八世紀開始到二十世紀早期,讓大家可以在這65件作品中,欣賞風景畫的進化史。

在這場普希金美術館的典藏展中,我個人喜歡的作品很多,包括了塞尚的「聖維克多山腳下」、「聖維克多山」、雷諾瓦的「煎餅磨坊樹下」、莫內的「草地上的午餐」、「綠色睡蓮」、高更的「有孔雀的風景」、德朗的「港口」、畢卡索的「樹木與房子」、以及盧梭的「被花豹襲擊的馬」等。而今天我要來介紹的,恰巧正是塞尚的「聖維克多山腳下」。

「聖維克多山腳下」是塞尚完成於1882~1885年間的作品,這件作品是塞尚最具高知名度的風景畫「聖維克多山」系列之一,目前收藏在俄羅斯的普希金美術館,這件作品跟塞尚的另外一幅「聖維克多山」都有在這次的普希金美術館典藏展展出。

在「聖維克多山腳下」這件作品中,塞尚雖然一樣都是畫山景,但是在構圖方式上卻跟印象派的畫風不太一樣,塞尚採取了不同顏色與造型的小色塊,來呈現聖維克多山的山景、平原、丘陵、甚至山腳下方的小房子,在塞尚立體派風格的色塊構成中,呈現了一段優美的大自然交響樂章。這樣採用立體派色塊呈現的風格,其實在塞尚的很多風景畫中都可以看得到,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認為塞尚的藝術人生,是開啟構圖革命的立體派繪畫的先知者的道理所在。

而塞尚反覆創作「聖維克多山」一系列的作品,也跟很多印象派畫家的藝術作品系列很類似,尤其是印象派解散之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幾年都很明顯,類似的例子還包括了莫內的「日本橋與睡蓮」系列、「盧昂大教堂」系列、「乾草堆」系列、「睡蓮」系列、梵谷的「向日葵」系列等。如果你把塞尚在藝術人生創作的這一系列「聖維克多山」拿來比較一下,你就會發現這系列風景畫作品,畫的不只是聖維克多山,同時也是塞尚藝術人生的進化史,從對繪畫的本質進行探索、到藝術人生得到家人認同、再到藝術人生晚期面對死亡與不安的恐懼的人生軌跡紀錄歷程,有如在欣賞塞尚的藝術人走馬燈一樣哩!

欣賞塞尚的「聖維克多山山腳下」這件作品的同時,我也想起了我國中地理課的回憶,這時候是台灣地理課,老師要我們記起台灣主要的地理特色,諸如高山、平原、丘陵、台地、盆地、海岸、火山地形等等,當時這些名詞讓我們搞到幾乎快要頭痛了!然而在幾次跟家人戶外出去走走的機會,加上印象派畫家把地理景觀畫得優美的畫風,我才體會到原來學習知識,也可以跟自修藝術一樣美好。而塞尚的這些描繪聖維克多山風景畫,就把聖維克多山的高山、丘陵、平原與盆地地形畫得栩栩如生,有如欣賞美妙的大自然一樣,也給我上了一堂活的地理課。

塞尚的「聖維克多山」就和他筆下一系列的「聖維克多山」系列作品一樣,不僅是透過風景畫畫出他藝術人生的寫照、也給我上了一堂美術館的地理課,同時也為立體派繪畫打下了基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re1689 的頭像
    andre1689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