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過世到現在,已經滿一個月了,雖然奶奶出殯下喪的時間點也才剛過一個禮拜而已(奶奶是919下喪的),但是從8月27日奶奶過世後,到奶奶9月19日出殯這一天,卻也是我自己人生最悲傷的一個階段。巧合的是,今年過年前我大學同學,也經歷過奶奶過世的悲傷。
在這個悲傷的階段,我也回想起了我之前看過兩部跟生死議題題材有關的電影,分別是2014年的「愛在頭七天」、以及2017年的皮克斯動畫「可可夜總會」(這兩部是我跟我弟弟去電影院看的),就在919奶奶出殯的前天,我跟我弟弟一起看了2010年的華語電影「父後七日」,三部描述生死議題題材的代表性電影,在藝術表現上,均有其獨特之處。
父後七日(2010年)
「父後七日」是2010年夏天接近尾聲的時候,上映的華語電影,本片改編自作家劉梓潔的短篇散文集,原作者劉梓潔親自改寫成電影版的劇本,並邀來廣告導演王育麟執導,該片在2010年的台灣金馬獎,抱走了最佳男配角與最佳改編劇本。
本片以一位出社會女性在父親過後之後,回到家鄉彰化奔喪的一個禮拜過程中,經歷的一場意外旅程,而在這趟意外旅程中,不但讓女主角看遍了喪禮文化中充滿幽默風趣的一面,同時也喚起了自己跟父親相處的一連串酸甜苦辣過程。
雖然本片講的是喪禮的故事,但是不同於法國寫實主義畫家高爾培筆下的「奧南的喪禮」中,透過簡單的藝術語言,述說一場喪禮中的嚴肅與悲傷。本片則是透過喜劇的表現手法,拍出台灣喪葬文化裡頭有趣的一面,從電影一開始主角的父親在醫院過世後,送往醫院附設的往生室、到告別式上五光十色的樂隊,以及父親下喪之後,女主角在機場回憶起父親往式的最後一幕,看似悲傷但是卻帶有一些會心一笑的感動,讓本片在悲劇的糖衣包裝之下,呈現出了有如黑色喜劇的效果。
雖然我觀賞這部電影,是抱著有如想要看看台灣喪葬文化的心態去看,但是看完後我發覺到,這部片或許沒有像後來的「愛在頭七天」跟「可可夜總會」來得感動我心,但是本片的MV拍攝手法其實也還不錯,電影其中一幕搭建起靈堂的縮時攝影手法,個人覺得還蠻喜歡,或許跟本片導演是廣告導演起家有關吧!
然而片中主角的家人們,在靈堂前有說有笑的聊起日常的情節,來到了奶奶出殯的這天,我們一家人在金寶山的咖啡館吃著午餐的時候,有說有笑的模樣,我也學到了人生寶貴的一課-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分跟每一秒。
愛在頭七天(2014年)
「愛在頭七天」是2014年的教師節前夕,我跟弟弟少爺一起去看的,或許是因為自己這一年的觀影人生過程中,看了太多重口味風格的爆米花電影諸如「美國隊長:酷寒戰士」、「明日邊界」、「星際異攻隊」後,似乎對美式黑色喜劇的表現手法,感到無感,所以看完後沒有留下任何的印象。
然而,在我觀賞完本片一年多後,發生了三伯父去世的事情,我永遠記得三伯父在金寶山做法事的這一天,石家大部分成員幾乎都到齊了(當時大堂哥人在法國,無法趕回來奔喪、奶奶這邊怕受到驚嚇,所以沒有透漏給奶奶。),而也在這個時間點,我終於體會到了這部電影中,家人過世之後,家族成員趕回來奔喪的情境。
「愛在頭七天」描述一位地方廣播電台的DJ(傑森瑞特曼飾演,後來幫迪士尼動畫長片「動物方城市」的狐狸騙子配音。),對他來說這一天是他最倒楣的一天,不但節目收聽率差被開除、老婆有了外遇、自己還被趕出了房子,更糟糕的是,他的父親卻在這個時候過世了!(有點類似後來上映的類似題材作品「大法官」。)
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形之下,男主角只好硬著頭皮,回到家鄉奔喪,還要接受閉關七天的守喪期,然而男主角也趁著這個機會,與許久不見的家族成員重逢團聚,在這短短七天有如2010年華語電影「父後七日」的守喪期中,男主角不但發現了自己身邊家族成員人生的酸甜苦辣,他也將為自己的人生,學習到重要的一堂課。
片中男主角家人因為父親的過世,上演有笑有淚的家族成員集合的段落,是這部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情節,後來在我三伯父在新北市金山的金寶山作法會的時候,石家大部分的成員幾乎到齊,讓我感受到了電影中男主角面對自己的父親過世,意外與家族成員團聚的心情,也為我的人生上了一堂最甜蜜又悲傷的成長課:「牽絆,是剪不斷的一條線,也是串起家人親情的一種力量。」
而到了奶奶過世的這段時期,石家主要的親戚成員,包括大伯母、二伯父、二伯母、姑姑與姑丈、大小容嘉學姊、大堂哥、二堂哥、三堂哥跟馬小茜堂姐、堂嫂跟我們這一家人,幾乎都是全員到齊,讓我再次體會到牽絆是串起家人之間偉大的力量,而這也是電影「愛在頭七天」給我上的一堂課。
可可夜總會(2017年)
說到「可可夜總會」這部2017年年底上映的電影,除了是皮克斯自從「腦筋急轉彎」後最成功的原創題材電影之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片中透過熱愛音樂的小男孩,來到死後世界的意外旅程,改變了他的人生。「可可夜總會」故事的主角米高,因為一場意外來到了亡靈的世界探險,遇見了死後世界的人們,展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意外旅程。全片充滿豐富想像力的靈界題材,讓人忍不住想起日本國寶級動畫大師宮崎駿老爺爺的「神隱少女」。
2001年先後在台日上映的「神隱少女」,巧妙的把現實世界以及古老的神祉居住的世界,用交錯的方式結合在一起,讓一個小女孩的成長故事,變得很有想像力又不失震撼人心的元素,而該片也為宮崎駿團隊拿下了一座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小金人,以及柏林影展金熊獎的最高榮耀。
一樣是死後世界的動畫題材,「可可夜總會」藉由一場靈界的探險故事,與小男孩音樂人生的成長之路結合在一起,演出了一部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目連救母」的旅程,但是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目連救母」藉由陰森恐怖的地獄之旅,讓主角目連學習到如何尊重人、感恩的意義。至於「可可夜總會」則是比較傾向於歡樂華麗的死後世界冒險旅程,在華麗的意外旅程中,主角也學習到了一件事情-「牽絆」是連繫家人之間的橋樑。(這就又有點像「愛在頭七天」這部電影給我上的一堂課!)
「可可夜總會」這部電影給我上的一堂課,除了有如我最喜歡的成長輕小說作家-小柚的作品「小小音樂家的流浪記」有著微妙的連結之外,另外一點就是主角已故的家人,化身成靈魂與主角一起冒險的笑淚意外旅程,或許我奶奶真否跟電影的骷髏人海特一樣,化身成某種形式首在我們身邊呢?
結論
不論是「父後七日」還是「愛在頭七天」甚至是「可可夜總會」,三部作品在電影藝術的表現上,各自有各自的特色,然而這三部電影卻也教導我人生最珍貴的一課-牽絆。
在奶奶過世一個月後,也就是奶奶喪禮結束後一個禮拜,就讓我藉由這邊文章,希望奶奶在天上,靜靜的看著我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