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美術歷史,以日治時代為主要的大宗,這個時代出產了不少台灣重要的藝術界人士,諸如將西洋繪畫技法帶入台灣藝術的李石樵,台灣現代雕塑藝術的第一把交椅黃土水,台灣第一位女性藝術家陳進,台灣第一位水彩畫大師李澤藩,深耕在地藝術的李梅樹,燃燒生命的陳澄波,短短三十幾歲卻能把野獸派藝術引進台灣藝術史的陳植琪,讓台灣的藝術被世人注意的倪蔣懷,光復後工藝美術的國寶教科書顏水龍等人,其中林玉山把膠彩畫帶入台灣的藝術發展史,可說是跟繪畫技法的李石樵,雕刻教父黃土水,水彩大師李澤藩,美術教育倪蔣懷等人並列為代表性藝術大師的地位.
1907年與楊三郎同年出生,與油畫界的陳澄波大師同鄉,2004年過世的林玉山先生,小時候跟很多台灣的藝術家一樣,出生在藝術加工的世家,對畫畫有一種特殊的興趣與天份,1920年代在同鄉的陳澄波鼓勵之下,林玉山追隨當時台灣藝術家諸如李石樵 楊三郎 黃土水等人的足跡,前往日本學習美術專業知識,他就跟前往日本留學的台灣藝術家一樣,學習到了不少藝術專業知識,留學日本期間,林玉山對膠彩畫以及水墨藝術技法的熱愛,對日後的藝術生涯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力,還跟女畫家陳進以及膠彩畫的祖師爺郭雪湖一起成為了當時最有名的[台展三少年].回到台灣後,林玉山擔任了學校的美術教師職務,擔任教職期間將膠彩畫與水墨畫藝術的技法發揚光大,對後來張大千 江兆申等人把水墨畫在台灣藝術界復興先打下了基礎,2004年過世後,為了表揚他對台灣藝術的貢獻,國立歷史博物館於2006年舉辦了百年誕辰紀念展,表揚他對台灣膠彩水墨藝術復興的致意.
林玉山一生的藝術軌跡,除了龍虎畫外,更重要的是在把水墨藝術以及膠彩藝術的技法,帶進了台灣的美術教育界,這是因為光復回到台灣後的林玉山,發現台灣國人的美術教育有待進步,於是就開始在學校擔任美術教師的職務,他就跟李石樵一樣,把西洋的藝術技法帶進台灣的藝術創作界,如果說李石樵讓台灣人認識了西洋繪畫流派的話,那麼林玉山就是讓台灣人學起膠彩畫與水墨畫了!林玉山的水墨畫傳承了中國國畫藝術的基礎,畫中部只有林玉山最愛的老虎與龍,更有中國古畫的純真,當年在日本參加沙龍展覽的時候,不但掀起了話題,也造成了後來台灣藝術界水墨畫藝術復興運動的人士包括了江兆坤 張大千等人,膠彩畫則是與當時一起到日本學習美術的林之助 郭雪湖等人一起探索發掘,回到台灣後更是教導後輩,為台灣的膠彩畫藝術先打下了基石.值得一提的是,林之助教學生涯的後期是在師大美術系教書,培養了不少的台灣中生代畫家以及美術館工作者,對美術人才的培養一點也不輸給前輩級的李石樵.
筆者喜歡的林玉山作品包括了:
猛虎圖(1923)
這件作品是林玉山早期的水墨繪畫之一,畫中的主題老虎是藝術家在後來的作品中不斷出現的主題,這件作品的構圖與色彩很有中國宋代動物畫的氣勢,畫中的老虎也參考了朗世寧的動物畫藝術,林玉山之所以把老虎當成東方的藝術印記,除了能跟百獸之王獅子分庭抗禮外,同時也是對當時台灣民主國的象徵物-黃虎旗致意的感觸,畫中的老虎有中國水墨的味道,讓人想起了法國樸素派藝術大師盧梭的一系列叢林畫作中,不斷出現的老虎與獅子的形象.
蓮池(1930)
這件作品是林玉山一戰成名的代表作,同時也是當時台灣藝術的重要關鍵時刻,這件作品創作的1930年正好是很巧合的一年:黃土水完成最後遺作[水牛群像]後過世,而林玉山則是完成了這件改變了他一生水墨藝術的代表作[蓮池],這件作品的蓮花構圖,已經跳脫出了中國傳統國畫藝術的框架,也宣告水墨藝術正式進入現代的風格,本件作品創作的時候正好是莫內的睡蓮被大家慢慢認識的時間點,故這件畫作被視為是莫內[睡蓮]的東方版本,除了蓮花 蓮藕外,畫作左下角的白鷺鷥也是很搶戲的亮點.這件作品跟黃土水的[水牛群像]一樣都是在呈現藝術家的思鄉心情.然而這件作品背後也有一段故事,就是2000年的時候,日本人計畫將這件作品購入,當時台灣的藝文界人士不忍心這件重要作品從此流落異鄉,決定仿效1969年瑞士人搶救自己的藝術國寶的精神,讓這件作品可以順利成為國立台灣美術館的鎮館之寶至今.2009年,本作被文化部列為國寶,與黃土水的水牛群像與陳澄波的淡水風景並列藝術資產地位.
濱海風濤(1993)
晚年的林玉山退休之後,依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繪畫事業,尤其是一生最愛的膠彩畫藝術作品.完成於1993年的[濱海風濤]是藝術家晚年的代表作之一,這件作品有莫內印象派畫作中大浪打來的氣勢,透過膠彩的繪畫讓這張海邊為主題的風景畫作,更有西方繪畫藝術的氣勢,除了海邊打上的大浪外,畫面左邊的海鳥是很搶戲的角色,就跟蓮池畫作中的水鳥一樣,鳥與老虎是藝術家一生中離不開的創作主題風格,畫作的大浪也有捲起千堆雪的氣勢,讓人想不到這件作品居然是出自即將滿90歲的大師之手!
林玉山的一生,將水墨畫作與膠彩畫藝術傳承到台灣的藝術界,讓台灣的畫作創作多元化與多樣化,相信各位在欣賞林玉山的畫作時,也會體會到他自己為了藝術堅持到底的精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