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治時期的台灣,培育了不少文化藝術界的知名人士,這些人士的共通點就是曾經前往日本以及歐洲地區修習藝術文化的知識與專業技巧,為光復之後的台灣藝術文化,種下了基礎的種子,這些文化藝術人士包括了藝術的黃土水 李石樵 楊三郎 倪蔣懷 陳澄波 陳進 李澤藩 林玉山 李梅樹 陳植琪,音樂界的鄧雨賢 馬白水 文學界的賴和等人,這次要介紹給各位的是台灣現代藝術的先行者,也是橫跨了日本治台時期以及台灣光復之後的藝術家-李石樵先生.

出生於西元1908年的新北市新莊,1995年在美國紐約過世的李石樵先生,和大多數台灣的藝術家一樣,小時候喜歡對藝術的東西特別有特殊的興趣,這也成為了他以後注定踏入藝術家這一行的基礎地位,1923年,李石樵考進了出產無數台灣前輩藝術家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也就是當時的台北師範學校),接受當時培育不少台灣知名藝術家,諸如楊三郎 陳澄波 陳進 李澤藩的日本籍美術學教授-石川欽一郎的指導,在台北師範學校就學的李石樵,展現了對繪畫藝術的天分,後來的作品幾乎橫跨了二十世紀西洋藝術的主要流派,包括了印象派 立體主義 表現主義 奧菲主義 超現實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以及樸素藝術.1927年,李石樵以一幅[台北橋]的水彩繪畫(現藏台北市立美術館),作為台北師範學校的畢業作品,同時也打開了他的畫家生涯.

台北師範學校畢業之後,李石樵在恩師的鼓勵之下,前往當時出產無數美術人才的藝術學校-東京美術學校,進一步的修習美術專業技巧,經過了連續三次的失敗之後,永遠不放棄的李石樵終於在1931年考進了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更專業的繪畫技巧,在東京美術學校就讀期間,正好是二十世紀早期西洋藝術畫派在日本落地生根的這一段時期,包括了印象主義 野獸畫派 表現主義 立體畫派與超現實主義都被李石樵給學習了進去,這些技巧也成為了藝術家後來的作品出現多變風格的基礎,也對台灣光復之後的台灣美術歷史及台灣藝術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李石樵的大放異彩,是在台灣光復之後,李石樵先後以描繪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生活的[河邊洗衣] [建設] [農家樂]這三幅作品,打響了藝術家在台灣藝壇的傳奇,這三件作品除了描繪農家社會的傳統生活百態外,還帶有當時法國印象主義濃濃的畫風,1948年,李石樵在台北市的新生南路上,蓋了一間他自己的[李石樵畫室],除了在畫室作畫之外,同時也教導其他學生,後來他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擔任美術系的教授,這期間的李石樵師成了當年的恩師石川欽一郎的精神,間接培育了又一批的台灣藝術人才,而此一時藝術家也開始嘗試多變的藝術技巧,包括了野獸派 立體派 表現主義 超現實主義以及抽象表現主義等等.李石樵的畫室直到1976年,藝術家才開始實施收費制度來教導學生,然而在1982年,李石樵的畫室因為都市改建計畫的關係,被迫忍痛拆除,這件事情從此成為了藝術家一生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讓藝術家的畫室可以順利以古蹟保存.此後藝術家定居美國,直到1995年過世為止.

綜觀李石樵先生一生的繪畫,從日治時期的寫實主義開始,到光復之後至藝術家去世為止的立體派 野獸派 抽象表現主義 超現實主義等等,都象徵了藝術家本人不斷接受外來的挑戰以及刺激,這樣的精神也讓台灣的美術繪畫在大戰之後可以出現大放異彩的路線,也為後來台灣藝術界這些所謂[看不懂]的年輕藝術家的精神,幾乎無一不是受到了李石樵的啟發,更讓我們感到可貴的是,1992年,人在美國紐約安享晚年的李石樵,為了讓無數後人可以欣賞到他美麗的藝術作品,宣布將他一生完成的400件作品全數捐出,成立一家由藝術家的家人與後人管理的[李石樵美術館],作為後人欣賞以及研究李石樵對台灣美術發展歷史變遷的研究資料以及指南,2007年,為紀念藝術家百年誕辰,台北市立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與高雄市立美術館盛大舉行紀念展,表揚對這位台灣前輩藝術家的尊重與肯定.

筆者喜歡的李石樵畫作包括:

台北橋(1927年)

李石樵早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藝術家當年在台北師範學校的畢業作品,雖然這件作品是水彩畫,但是畫風卻是法國印象主義的構圖風格,呈現了當年台北橋下的河岸居民生活,透過這件作品,我們可以看出李石樵已經準備好要前往東京美術學院,接受更進一步挑戰的人生態度.

合唱(1943年)

1943年的李石樵,雖然沒有參與對日抗戰,但是人在台灣的藝術家,卻很關心對日抗戰的局勢,[合唱]就是當時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之一,透過一群孩童當時為了響應日本政府的[皇民化運動],在練習日本天皇的愛國軍歌,在孩子們純真的歌聲中,卻是當時對於反抗異族統治的渴望,李石樵藉由印象主義的畫風,呈現出了八年對日抗戰時期,台灣人面對日本人的皇民化運動的壓制下,為了生存不得與當時的日本殖民政府妥協的悲哀!

建設(1947年)

1945年台灣光復之後,李石樵畫了一系列描繪台灣農村純真生活的圖像,這張完成於1947年的[建設]一畫,畫的是在八年抗戰勝利,台灣重回中華民國懷抱之後,政府為了讓台灣重新站起來,推動了無數的建設,讓人民生活越來越好的理想,而藝術家也透過這件作品,傳達出了年輕時代為了考取培育無數美術人才的東京美術學校,努力不屑,永遠不會放棄的人生態度.

小港(1966年)

1950年代的李石樵,開始嘗試立體派與抽象藝術的結合,此一時期的李石樵嘗試了不少抽象又帶有立體派的作品,[小港]就是其中之一,透過有如俄羅斯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康丁斯基的抽象與幾何主義構圖,呈現出一段台灣社會的和諧協奏曲,李石樵與其他藝術家不一樣的特徵,就是強調色彩的和諧度以及搭配效果,讓整幅畫作可以有一種安詳的氣氛,不至於過度濫用,造成整體畫面透圖的崩壞.

三美圖(1975年)

到了1970年代的李石樵,畫風又出現了大大的改變,改走馬諦斯的野獸派主義繪畫路線,同時也畫了不少超現實主義的作品,[三美圖]是藝術家完成於1975年的作品,這件作品透過馬諦斯式的人物畫構圖,呈現出古典主義的美學以及人體的裸之美,因為李石樵的知名度已經被全國的文化界封為名人,當時的華南銀行還把藝術家的畫印在火柴盒上,卻也引起了[是藝術還是色情]的喧然大波,儘管這起事件後來隨著藝術家本人的說明而告一段落,但可能因為這件事情,加上1982年的畫室拆遷事件,讓藝術家對台灣的文化界產生了感嘆.

玫瑰花園(1985年)

晚年的李石樵與夫人一起定居美國,然而李石樵依然創作力不減,作品除了轉為以美國的生活為題材外,畫風也轉換成盧梭的樸素藝術畫風,完成於1985年的[玫瑰花園],是藝術家晚年的代表作之一,畫中一片優美的玫瑰花海,呈現出一片浪漫的景象,寫實的構圖也喚起了藝術家早年在東京美術學校的這段日子中,吸收無數西洋美術畫派的回憶,同時也是藝術家本人對於自己一生藝術創作的總結.

反思李石樵的一生,不斷挑戰的人生態度,啟發了藝術家的作品吸收西方無數美術流派的學習勇氣,也啟發改變了二十世紀後期的台灣美術發展歷史以及藝術家的創作思想,身為一位台灣西洋繪畫的先行者,也是開墾者,李石樵先生當之無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re1689 的頭像
    andre1689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