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 2 個人和橋樑的圖像

你有沒有想過,熟悉的電台DJ出外景,會激發你內心想要來一場文藝小旅行的慾望呢?我就是,而且更特別的是,還讓我置身在某個藝術作品裏頭.

今天下午,或許是受到了昨天pop radio DJ哲偉哥,前往新北五股出外景的刺激,我就給自己來了一趟藝術人生小旅行,地點就在北捷圓山線形公園,近年來北捷把過往北淡線的歷史遺跡,以另外的一種方式活化,諸如北捷中山站的觀景平台,以及北捷雙連站的線形公園,都是透過公園綠地的概念,再跟都市特色結合,實現都市再進化的宗旨.

這次北捷圓山站的線形公園,除了透過展示看板,呈現出北淡線圓山站的歷史,從鐵路蛻變到淡水線捷運的過程外,搭配的設計也別具新意,無論是弧形狀的休息座椅,可以讓人一邊看小說,一邊寫卡片給好朋友的時候,可以伴隨著風景一起暫時忘記掉外面世界的混亂鬧劇,讓自己沉澱的心靈.還是模仿公車等待區候車亭的建築,設計的公共藝術品,又或者是步道的設計,都會讓人有一種仿佛走在北淡線昔日的歷史舞台上,尤其是圓山站身為北捷淡水線從地下到高架的階段,周圍還有圓山遺址舊址,2010台北花博園區,以及你我都熟悉的北美館.

當然,北捷圓山站從興建到完工通車至今,也接連見證了圓山動物園的謝幕,台北中山足球場演變到花博園區的過程,兒這樣的線形公園概念,早在大約60多年前,蔡陰棠完成的一件作品[農安街口],就已經預言了這一切.

1909年出生,1998年過世的蔡陰棠,早年在新竹長大,後來到台北來實現自己的藝術人生,晚年追隨李石樵與郭雪湖的腳步,來到美國讓自己的藝術人生,更進一步進化,蔡陰棠的藝術人生崛起時期,正好趕上了台灣藝術史的二次革命,50年代的蔡陰棠,作品偏向於華麗野獸派,以及表現主義的風格.

[農安街口]是蔡陰棠完成於1955年的作品,一樣都是描繪台北街角,但是呈現的方式卻不一樣.

[農安街口]描繪的是台灣光復十年後的1950年代,中山區農安街(如果放在現在的台北市,就是南西商圈了!),歐美風格的建築物崛起,街上的行人紛紛穿起了當時最時尚的服裝造型,還有腳踏車 汽車與摩托車的出現,這些都象徵了台北市已經從早期的農業社會,進化到工商業都市化的年代的治標,就跟十九世紀法國印象派諸如莫內 雷諾瓦 馬奈 卡玉伯特透過畫筆,描繪當時巴黎的美好年代一樣,蔡陰棠透過畫筆,預告了台北市將從大稻埕,交棒到中山區以及西門町的號角.1960到80年代的台北市,不論是中山區的六條通以及圓環商圈,還是西門町的中華商場,都是象徵了台北市美好年代的代名詞.

不同於十九世紀印象派透過寫實,描繪城市生活,蔡陰棠的[農安街口]在色彩與構圖上,用的是馬諦斯的大膽用色華麗野獸派,把台北市當時即將進入都市化繁華的60年代,描繪得多采多姿,有如德國的藍騎士抒情詩人,才27歲就戰死第一次世界大戰沙場的麥克筆下的都市生活,麥克透過立體派的構圖,以及馬諦斯的色彩,呈現出二十世紀都市生活的美麗與哀愁,也再次證明了透過藝術呈現都市美好時刻的意義.事實上許多台灣藝術家筆下的60~80年代城市風光,多少都是給當時台灣的都市化風景,留下了歷史的見證.

該件作品除了50年代的台北市,從西門町 萬華 中正區和大稻埕,衍伸到中山區 士林區 北投區 大安區的東擴之路外,另外一個亮點是線形公園的概念了,蔡陰棠自己萬萬沒有想到,當年在筆下描繪的公園景色,居然在60多年後的今天,透過台北市政府巧妙將昔日北淡線的遺址,諸如中山站 雙連站以及圓山站的歷史記憶,透過線形公園的型態找到新生命,讓民眾在散步的時候,也能讓自己置身在昔日北淡線的歷史記憶裏頭,也體會了一場有如蔡陰棠筆下的50年代中山區的懷舊氛圍.

可能是戶外的圖像

沿著北捷圓山線形公園,走到雙連站的線形公園,再到中山站的線形公園,我仿佛走了一段北淡線中山區的歷史歲月,也讓自己神遊了一番蔡陰棠筆下,馬諦斯華麗野獸派,德國青騎士藝術家麥克筆下的甜美色調城市風情,以及德國搖滾橋派風格的中山區文藝體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re1689 的頭像
    andre1689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andre16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